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3年前馬尼拉香港人質傷亡事件,是一宗慘痛悲劇。受害者及其家屬過去3年爭取道歉與賠償並無寸進,使港人耿耿於懷,最初還以為是特區政府未有積極做事所致。但上星期在峇里發生的港菲京三方角力引發另一類反思,就是香港在國際舞台上,本身既缺乏外交能力與能量,而在中國的外交大格局中,也只有邊緣角色。頭腦清醒的人面對過去一個星期多的事態,除了感到憤怒外,不能不同時感到悲哀。
梁振英在峇里被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戲弄,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情况的出現盡顯特區政府缺乏外交能力。梁振英本人缺乏外事經驗,似乎他也沒有怎樣依靠政府外事經驗較多的同事。香港政府已有多次出席APEC 會議的經驗,不應該沒有官員懂得如何應付雙邊會面的場景。但從錄影片段所見,梁振英只與特首辦官員一齊應付這場相當重要的會面。究竟是梁低估了外事工作的複雜,抑或有其他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除了能力外,香港更大的問題是在外事上缺乏能量。菲律賓方面曾多次表示,並不是隨便有人要求與總統見面就會安排,也曾表示香港與菲律賓在外交上並非對等。從外事層面看,菲律賓方面的說法不無道理。嚴格來說,香港並沒有外事的自主地位,外交工作要通過北京來進行。
從在峇里事情發展的時序看來,是梁振英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在先,與阿基諾三世見面在後。很可能北京已居中斡旋,否則「梁阿會面」也無法舉行。但這也表示,阿基諾三世見梁振英是給北京面子,不是由於香港的壓力。所以從一開始,他根本就不準備為有關事件做些什麼。另一方面,他雖然把這次會面定位為給北京面子,但也要防範國內政敵攻擊他抵受不住北京壓力,所以預先編排好,會面後不久主動發信息,陷港府於被動。
菲律賓經濟發展遠比香港落後,但我們不要看扁人家。菲律賓是一個主權國家,也曾出過不少出色的外交官,是東盟的創辦國之一,是亞洲開發銀行的所在地,與美國有長期的結盟關係。總的來說,菲律賓的外交能量和能力都比香港強。港人對此要有務實的認識。
「香港優先」不能視為必然事實
香港不是主權國家,外交能量和能力固然有先天局限。不過目前香港也受制於另一個因素﹕中國的整體外交政策。
香港是中國一個城市,其對外關係從屬於國家的整體外交佈局,是應有之義。港人可以希望什麼都是「香港優先」,但是這只能作為一個主觀願望,不能視為必然的事實。
如前所述,可能國家領導人曾因應梁振英的訴求而在峇里出手相助。事實上,總理李克強後來更在東盟會議期間直接向阿基諾三世表達意見。明顯地,因應北京的舉措,菲律賓的反應比前積極。
可是,細心想想,如果北京有積極意圖出手向菲律賓施壓,何須等候3年?就算特區政府愚蠢至未有積極向北京尋求協助,北京也不會對港人的情緒一無所知。就與菲律賓關係的問題,北京要考慮的是亞洲特別是南海的整體戰略格局。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有領土爭議,與此同時又不想把菲律賓全面推向美國一邊。再加上近來日本想強勢再起,以北京近日的表現看來,似乎是爭取有一個較平靜的南海,以免四面出擊。
由於南海爭議,習近平在峇里沒有跟阿基諾三世會面。在東盟會議期間,李克強與阿基諾談話後,後者在與菲律賓新聞界見面時洋洋得意地說﹕有對話比沒有對話好。在阿基諾三世眼中,香港是他與北京博弈的一隻棋子。北京當然也明白這個盤算,所以習近平沒有跟阿基諾三世談香港問題,李克強跟他談也只是在走廊以非正式方式進行,李克強的這個舉措也是由中新社而不是官方的新華社報道,在在顯示北京不想菲律賓利用香港問題在其他有爭議的話題上討價還價。
京有能力施壓 只是全國須付代價
向菲律賓施壓,北京絕對有能力,問題是是否需要和如何計算後果。外交施壓不會只是傷人而自己毫無代價。北京施壓菲律賓,代價不單是港人付出,全國人民都要付,這不能不詳加考慮。
至於香港有沒有能力獨力對付菲律賓政府,如前所述,我們不要過高估計自己,要實事求是。不少論者把香港與台灣比較,提出如果台灣能逼令菲律賓就範,香港應該也能夠。先不論事件的不同性質,其實台灣的外事經驗遠比香港豐富,在外交上還可以借美國出力,這些條件都是香港所缺乏。
如今之計,是港府要更強硬的同時,更需要與北京籌劃一個共同行動、分工合作的計劃。在激情之下,我們需要理性和長期的打算。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梁振英在峇里被菲律賓總統阿基諾三世戲弄,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個情况的出現盡顯特區政府缺乏外交能力。梁振英本人缺乏外事經驗,似乎他也沒有怎樣依靠政府外事經驗較多的同事。香港政府已有多次出席APEC 會議的經驗,不應該沒有官員懂得如何應付雙邊會面的場景。但從錄影片段所見,梁振英只與特首辦官員一齊應付這場相當重要的會面。究竟是梁低估了外事工作的複雜,抑或有其他原因,我們不得而知。
除了能力外,香港更大的問題是在外事上缺乏能量。菲律賓方面曾多次表示,並不是隨便有人要求與總統見面就會安排,也曾表示香港與菲律賓在外交上並非對等。從外事層面看,菲律賓方面的說法不無道理。嚴格來說,香港並沒有外事的自主地位,外交工作要通過北京來進行。
從在峇里事情發展的時序看來,是梁振英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在先,與阿基諾三世見面在後。很可能北京已居中斡旋,否則「梁阿會面」也無法舉行。但這也表示,阿基諾三世見梁振英是給北京面子,不是由於香港的壓力。所以從一開始,他根本就不準備為有關事件做些什麼。另一方面,他雖然把這次會面定位為給北京面子,但也要防範國內政敵攻擊他抵受不住北京壓力,所以預先編排好,會面後不久主動發信息,陷港府於被動。
菲律賓經濟發展遠比香港落後,但我們不要看扁人家。菲律賓是一個主權國家,也曾出過不少出色的外交官,是東盟的創辦國之一,是亞洲開發銀行的所在地,與美國有長期的結盟關係。總的來說,菲律賓的外交能量和能力都比香港強。港人對此要有務實的認識。
「香港優先」不能視為必然事實
香港不是主權國家,外交能量和能力固然有先天局限。不過目前香港也受制於另一個因素﹕中國的整體外交政策。
香港是中國一個城市,其對外關係從屬於國家的整體外交佈局,是應有之義。港人可以希望什麼都是「香港優先」,但是這只能作為一個主觀願望,不能視為必然的事實。
如前所述,可能國家領導人曾因應梁振英的訴求而在峇里出手相助。事實上,總理李克強後來更在東盟會議期間直接向阿基諾三世表達意見。明顯地,因應北京的舉措,菲律賓的反應比前積極。
可是,細心想想,如果北京有積極意圖出手向菲律賓施壓,何須等候3年?就算特區政府愚蠢至未有積極向北京尋求協助,北京也不會對港人的情緒一無所知。就與菲律賓關係的問題,北京要考慮的是亞洲特別是南海的整體戰略格局。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有領土爭議,與此同時又不想把菲律賓全面推向美國一邊。再加上近來日本想強勢再起,以北京近日的表現看來,似乎是爭取有一個較平靜的南海,以免四面出擊。
由於南海爭議,習近平在峇里沒有跟阿基諾三世會面。在東盟會議期間,李克強與阿基諾談話後,後者在與菲律賓新聞界見面時洋洋得意地說﹕有對話比沒有對話好。在阿基諾三世眼中,香港是他與北京博弈的一隻棋子。北京當然也明白這個盤算,所以習近平沒有跟阿基諾三世談香港問題,李克強跟他談也只是在走廊以非正式方式進行,李克強的這個舉措也是由中新社而不是官方的新華社報道,在在顯示北京不想菲律賓利用香港問題在其他有爭議的話題上討價還價。
京有能力施壓 只是全國須付代價
向菲律賓施壓,北京絕對有能力,問題是是否需要和如何計算後果。外交施壓不會只是傷人而自己毫無代價。北京施壓菲律賓,代價不單是港人付出,全國人民都要付,這不能不詳加考慮。
至於香港有沒有能力獨力對付菲律賓政府,如前所述,我們不要過高估計自己,要實事求是。不少論者把香港與台灣比較,提出如果台灣能逼令菲律賓就範,香港應該也能夠。先不論事件的不同性質,其實台灣的外事經驗遠比香港豐富,在外交上還可以借美國出力,這些條件都是香港所缺乏。
如今之計,是港府要更強硬的同時,更需要與北京籌劃一個共同行動、分工合作的計劃。在激情之下,我們需要理性和長期的打算。
盧子健 公共事務顧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