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街知巷聞﹕九龍城 塵埃裏的日常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0日 21:35
2013年10月20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幾年的九龍城,變化得特別急促。


不少見慣見熟的唐樓,給圍板之後就像變魔術似的,一下子就不見了。


區內的工程令空氣中都是揚起的塵土︰舊唐樓拆卸後,地盤隨即興建不受昔日高度限制的「牙籤樓」。


沙中線工程現已展開,近太子道西天橋底那邊的街道,都成了工地,還有不遠處還未竣工、但已啟用的郵輪碼頭。


昔日充滿神秘色彩的九龍城寨,早變成了一個公園。


可幸還有賈炳達道至太子道西一帶的街道,在這個塵土四起的小社區,保留着一些小店、老舖,供給街坊衣食住所需,以及一份閒適的氣韻。


當然,其實不難預想到,當塵土不再飛揚的那一天,這些閒逸也會隨之消失。


雜貨——海味香燭榴槤一舖盡收

九龍城,行「街」的好地方。雖然這區街道的名字,都只有「道」而沒有「街」。


這裏也不是沒有商場,但商場內的人氣還是不及外面的街道——東起聯合道、福佬村道、獅子石道、侯王道、衙前塱道、南角道、龍崗道、城南道、打鼓嶺道及沙埔道,還有貫穿它們的衙前圍道,每條街道都各有其特色。


攝影師、浸大視覺藝術系講師黃淑琪Ki Wong在九龍城長大。侯王道的長發海味香燭舖,是她父母經營了三十多年的老店。黃氏兩代人,正正目睹九龍城近年的變化。


黄先生自六十年代開始在九龍城經營雜貨店,在區內搬過數次,最終在侯王道的自置舖頭落腳,至今三十多年。長發的門面,堆滿了「健康米」(紅米、黑米、糙米、小米、薏米和蕎麥等)、豆類及花茶,店內是花膠冬菇海味,另一幅牆是貴價中西洋酒。往裏面放的、佔舖頭約三分一面積的是香燭衣紙等貨物。是的,長發的舖名是「長發海味香燭」。海味與香燭,倒令人想起「功夫」加「足球」這對風馬牛不相及的配搭。


「我們一向做雜貨,後來兼賣香燭。九龍城的上一代人幾乎個個都拜神,多潮州人嘛。賣香燭有季節性,過年、清明、七月節與重陽,賣海味雜貨則全年有穩定收入。」黃先生說。Ki在旁說小時候見過爸爸賣榴槤!訪問當天,也有熟客來買大閘蟹,「只賣給熟客的,賺些手續費吧」。可見這間雜貨舖,真的賣得很雜。但原來這種「雜」,正是這店的生存之道。


變 只為生存

近年香燭的生意漸漸式微,「會拜神的那輩人都搬了或過身了,政府也不鼓勵人拜神燒衣」。後來有年輕的客人來問,有沒有雜米、花茶之類的?於是黃先生便賣起這些「新潮」食品,竟也大受歡迎,「無辦法啦,為生存,要變通」。今天的九龍城,天天在變,要在這裏生存,少一點適應力、觸覺慢一點,都難以留下。


黃爸爸每天在長發看店,間中又會四圍逛,到鄰近街坊的店去打牙骱,搭通天地線,盡收九龍城區內的消息。半世紀以來,他目睹九龍城的歷史轉捩點是「搬機場」︰「搬後沒幾年,區內人口也愈來愈少,整幢舊樓可能只住得一兩個老人家,很多舖頭都捱不住要執笠了。」又如公和荳品、專賣潮式食品的潮發這些傳統老店,已經由「開山」的家族轉手給親友或其他人來經營。


從前檔口 做生意 也生活

雖說區內的店舖不斷被淘汰,但這區仍然是喜歡逛街的人的天堂。即使有商場,但街邊小舖仍成行成市,內街的地舖仍未被連鎖店攻陷,要買日常所需,衣物、家品、小吃,仍然一應俱全。「以前的唐樓都是住家來的,五六十年代在舊樓地下開舖,不用申請商業牌照。」怪不得區內的街道滿是經營多年的地舖。


從前的雜貨店、米舖、醬油、文具小店,近年都變成了蛋糕曲奇店、高級進口食材店,又或是美容店。「以前經過其他舖頭,會互相打招呼,互相買嘢。街頭巷尾的一些檔攤,檔主沒生意便坐着看報紙財經版,有時索性生意也不做。檔口是他們做生意、也是生活的地方。」Ki帶我們在九龍城走一圈時,邊走邊說。可是,潛藏於樓梯底、舊樓小巷之間的攤檔,也是買少見少的了。


食——巨星來搵食

千嬅:我屋企四代都開醫館!

說到九龍城的特色商舖,不難數到售賣中藥的大和堂。身處有柱騎樓之下,樓頂與騎樓支柱都寫上「大和堂參茸藥行」,室內右邊的牆上是一排百子櫃及鏡架,有如半世紀前的風景。如你曾經看過港產片《乾柴烈火》,當中的那所四代經營的跌打醫館,正是在這裏取景拍攝。


大和堂曾是醫館,由中醫鍾伯明及其子鍾福利診症,Ki與黃爸爸也曾在這裏看過病。隨着兩代鍾醫師離開人世,現已沒有替病人診症。現在經營的郭先生,曾是這裏的掌櫃,現在藥行專售藥材、保健湯料和小量成藥。九龍城之內,有適時而變的商戶,也有以不變應萬變的舖頭。


巿政街巿 發哥都幫襯

這街市是街市中的「明星」,也是「明星」的街市——還記得那年電視新聞記者在街市訪問市民要以「冰鮮雞」做冬的意見時,鏡頭前出現的是周潤發嗎?

黃父在六十年代初在衙前塱道經營鐵皮檔,位置是市政街市的前址。那裏當時是一大片排檔,有如大笪地。及至一九七○年代的一場火災,受影響的部分排檔都搬至爛地(即現時的九龍城廣場)繼續經營,待政府重建九龍城市政大廈,有些排檔便搬回大廈去。街市兩旁的侯王道與衙前塱道都滿是潮州食品、上海食品、名貴水果及上等食材店等,是買餸就腳的好地方。


街市樓上的熟食中心,不用多介紹。到雜貨店區走一轉,以賣雞蛋著名的錦記蛋行,掛滿一行一行、一袋一袋的香料、煲湯用料、調味料等等,十元八塊的,非常方便整潔。四元一包的澳洲海鹽,如放在超市貨架上,可能升價四五倍。


住——露台星光

在獅子石道及衙前圍道的交界,曾有一幢兩層高、有半圓形露台的「國際百貨」建築,不少人因着她屋頂的一粒星而稱她為「星屋」。這幢樓曾是「九龍城大地主」、連任五屆樂善堂主席鄺命光的物業。


近數月前路經此處,赫然發現這棟星屋不見了。Ki對這棟建築亦甚有印象,「好像曾經有一個甘草演員住在這裏的。小時經過這裏,往上望,會見到一個洋婦在露台走出走入。約二○○○年,我還特地走上去,問可否在他們屋內拍照,他們也歡迎。當時屋內還維持着六七十年代的陳設」。從前的九龍城,就有這種風貌。網上搜索資料,Ki提到的甘草,也許是經常在電演劇飾演洋漢的混血兒鄺君能,他的兒子是歌手鄺祖德。


行——城寨公園+人肉歷史字典

令九龍城國際知名的,除了那個已搬走的啟德國際機場,還有那個已經夷為平地並變成了公園的九龍城寨。


「從前香港人都叫這裏作『城寨』,現在公園裏的一些膠告示板也寫着『城寨公園』,但這個公園的正式名字又叫『九龍寨城公園』,這是因為一九九四年清拆城寨時,發掘了一塊寫着『九龍寨城』的花崗岩石額出來,於是公園便以『寨城公園』來命名。」公園義務導賞員「敏叔」李昇敏,本身是一部流動的九龍城歷史。不少到寨城公園的遊人都有此奇遇——遇到一個「搣紙叔叔」向你介紹這個公園,然後便不忙不迭的向你送上他親手做的手撕藝術品。這為「撕紙大師」,亦漸漸變成公園的景點。


奉送手撕藝術品

訪問時,他着記者坐在公園沒有樹蔭的石櫈,「唔係一陣雀仔會送啲嘢(雀屎)畀你」。說到公園辦事處前的炮台,他會說︰「你有沒有看電視劇《金枝慾孽》?劇中的背景是嘉慶年間,這座炮就是建於嘉慶七年。」他對公園的一草一木,都瞭如指掌。如果你想聽多一點關於這個公園的歷史或八卦,他幾乎每天都在公園辦事處前,等待想聽更多關於九龍城故事的遊人。


敏叔在六七十年代住過紅磡、土瓜灣,可算是九龍城區的老街坊。到了二○○○年,他又從屯門搬回了九龍城居住。他每天來到寨城公園坐着撕紙,他把撕出來的字都送給這裏的遊人或外國旅客。後來得到公園的資深導賞員賞識,着他到尖沙嘴的藝墟擺檔,自此他的手藝廣受歡迎,更受到海外媒體的訪問,甚至曾經到羅馬尼亞總統及阿布扎比王子跟前表演他的撕紙藝術。「所以我會說寨城公園是『撕紙藝術』的發祥地!」在這個寨城公園裏遇到他的知音,他都記在心裏,無言感激。


文 蔡琇莹

圖 陳淑安、蔡琇莹

編輯 鍾家寶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