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告別戀情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7日 21:35
2013年10月27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房間裏頭,佈滿關於他的東西。


淺綠的透明玻璃花瓶,讓我插起他送我的花;透明的浮雕水杯,用來盛我最愛的淺紫色的葡萄汁;戒指、手鏈、耳環,還有那支修理書架的螺絲批,還有那幾顆充電池,還有……

戀愛時收集得來的物件,失戀時就像鋒利的碎片讓人流淚痛哭,於是,它們最後被狠心塞進牀下底,又或被摔破扔掉。


可是,盛載甜美回憶的物件,是否只可以換來絕情,從此把主人留在暗黑世界?

克羅地亞有一對情侶,分手了,但又非常珍惜彼此擁有的回憶,於是想到了建一個博物館,好好把記憶以另一種方式繼續活下去。


Olinka和Drazen,同居四年,七年前分手。兩人很憂傷,坐在廚房裏,面對數之不盡充滿回憶的物件,不想棄掉,終於有天,想到不如建一個博物館,把兩人都珍惜的回憶好好收藏?「這是一個真實體驗,由嘗試保存、轉化,最後跨過了令人心碎的失戀。」


他們向朋友提起這個想法,邀請他們也捐出失戀物件,結果反應很熱烈。於是兩人在2006年首次在克羅地亞首都札格雷布舉辦展覽,雖然展出的回憶是如此個人、物件又如此普通﹕舊電話、鑰匙、記事本……想不到這引起了人們廣大的興趣,「原來人人都能夠從自己的回憶『找到它們』」。


巡迴27市 累積失戀物件

至今,這個題材破格的失戀博物館已在27個城巿巡迴展覽,倫敦、紐約、新加坡、馬尼拉,月初,記者就在台灣高雄碰上它。博物館一直沒有主動四出尋找適合的城巿延續展覽,反而是不同城巿找上門,希望承辦這個展覽。每去到一個地方,博物館都會在當地徵集失戀物件,與之前在各國收集得來的展品一併展出。這次高雄的展覽設在一個舊倉庫,裏面放有近百件展品,每件展品旁都有一段由物主寫的文字,有些人會把戀愛經過用上幾百字來敘述,有些人則只寫了一句瀟灑的悼文,讓普通不過的物件透過個人經驗折射其文化、社會背景。例如來自西方的展品,不少都是旅行時遇上的異地戀,激情無法長久維持,很快就結束。一個來自香港的女孩看完展覽,最深刻的觀察是「西方人的戀愛,的確是比較直接、激情,台灣則很含蓄」。


治療戀情死亡後遺症

好奇的觀眾,未必人人都正在經歷失戀,但物件和故事總讓人喚起曾經的心碎與孤單。這並不是自虐的展覽,Olinka和Drazen說希望人們有個機會為這些感覺做點事。博物館留意到,展覽對於不論是捐出物件的抑或是來參觀的人,也有一種抒發、治療的效果。「不少捐贈者終於能為感情畫上句號」,而我在台灣這裏遇到的兩個失過戀、但看來早已復原的女生,說﹕「原來失戀可以有這麼多方法抒發,我都放心一點,哈!」


雖然沒有大師級藝術雕像,又或是價值連城的歷史遺物,失戀博物館不論在命題還是展品本身,都讓人重新思考博物館的意義。「我們的展品,的確不是那種無法複製的物件,但我們覺得它們與那些傳統展品一樣珍貴。它們是通向人們心靈的門,像一條能穿越個人歷史的鑰匙,見證人的生活與生命。在這裏,透過愛的呈現,折射出我們對生命的看法。」失戀博物館還得到國際業界的認同,於2011年歐洲博物館年獎中獲得赫德森獎,表揚博物館以勇敢和獨特的方式,挑戰人們對博物館的角色想像。評審的評語是這樣的﹕失戀博物館不單止鼓勵對脆弱關係,甚至對社會文化、政治環境的討論。博物館尊重觀眾對展品背後更廣闊的歷史、社會話題的理解能力,但又不失讓個人得到抒發。


文、圖﹕陳嘉文

編輯 沈可媛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