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推垃圾分類 要度新橋長青網文章

2013年10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0月29日 06:35
2013年10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綠色紅點面目醜陋的「垃圾蟲」於1970年代出世,是清潔香港運動的標記,當時的目標是要透過教育和宣傳,改變香港人隨街拋垃圾的行為,是推動社會文明的重要一環。


40年過後,隨着垃圾蟲創辦人最近離世,彷彿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今日香港面對的再不是亂拋垃圾的行為問題,是社會物質豐富帶來的垃圾收集、分類及處理問題。


根據環境局的資料顯示,香港每日家居廢物產生量人均約1.36公斤,高於台北的1公斤及首爾的0.95公斤。處理廢物的方法離不開回收、循環再造、焚化或送到堆填區,缺一不可。


推顏色袋 助市民養成回收習慣

最近政府就垃圾徵費展開了4個月的公眾諮詢,就如膠袋稅和停車熄匙罰款,是透過徵費改變市民行為。不少人建議向星、台、韓「借鏡」,不過,各個城市皆有其獨特的環境因素、生活模式,故不能「照辦煮碗」。香港高樓大廈林立、人口密度高,要收垃圾絕不容易,不能像台灣大部分地區一樣,市民拿着一袋袋垃圾、廚餘到街上等待垃圾/回收車。第二,眾所周知,香港人講求效率、生活節奏急促,回收的方便性極為重要。在筆者所住的地區,一整條街道只有一個三色回收箱,要求居民每天特地行至回收箱回收,確實難上加難。


在這樣的環境下,政府可否在黑色垃圾袋以外,推出更多顏色袋,方便市民在家中便能提前分類呢?當然,在推行初期,或需管理處協助為每戶住客加上編號,設立舉報制度,防止市民直接把廢物放入回收袋中,但當大家培養成回收的習慣,在監管上所花的資源便能減少。


改變行為 須持之以恒

政策及硬件的配合固然重要,但透過教育及宣傳改變行為才是治本的方法。清潔香港運動是一個全方位的推廣運動,垃圾蟲形象鮮明,深入民心。現屆政府推出的眼闊肚窄「大嘥鬼」,集中推動「惜食」,其實它也可以推及日常用品的消費模式,鼓勵「應買則買」,讓小朋友從小學習珍惜不浪費,學習從源頭減費。改變行為並非一朝一夕,任何運動必須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莊偉茵 中電企業發展總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