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早前提出透過資助人工生殖提高生育率,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昨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上稱目前落實建議有難處,承認對此有保留,因本港生殖醫學專家不多,若資助市民到私家醫院接受人工生育,需求增加下可能令私院向公立醫院「挖角」,又指資源分配要考慮優先次序,先集中資源在長者及危重病者身上。
憂公院生殖專家被挖角
高永文說,據統計40歲以下的人透過人工科技生育的成功率約20%,年紀較長的人則更低,成本效益問題值得考慮。
據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資料,2010年本港有4016名婦女接受體外受精治療,當中21至40歲婦女生育活產率介乎20%至33.5%,但41歲至50歲則只有2.9%至5.3%成功。
目前全港只有威爾斯、廣華和瑪麗三家公立醫院有輔助生育技術中心,威院婦產科主管張德康表示,負責人工生殖的醫生流失率高,該院醫生受訓後大約一兩年便被挖走。該院每年接收約400宗試管嬰兒手術,成功率最高25%,需輪候一年半。
張德康認為,資助人工生殖未必有效改善人口老化,但過去政府未有投放資源在生殖醫學,供應遠低於需求,長遠要加強培訓及增加配套才能挽留人才,若再資助私家症反令挖角更嚴重。
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億仕認為,內地婦人來港接受人工生殖治療日增,據他了解已佔部分生殖中心約三至四成,因此才造成近年本港人工生殖需求大增的「錯覺」。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