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很久沒有張顯揚的音信了。上星期和出版界的兩位老友林道群和孫立川吃飯。從他們口中聽到了顯揚於9月18日因病去世的噩耗,一時目瞪口呆。
改革開放有功命途坎坷
最後一次見到顯揚還是在4年前,我們一起商量為亡友包遵信出版文集。此前,我們通過一次電話。老包去世時,我承諾為他出版一本文集,聽說負責編輯事務的是張顯揚,就從深圳打電話給他。那是1989年的大變故後第一次和他聯繫,電話上聽到熟悉的聲音,倍感親切。他說,雖然20年未見面,但還經常能從相熟朋友那裏聽到我的消息。我只說了一句「我還是當年的那個我」,彼此就心照不宣了。
幾個月後,我有事去北京,顯揚帶着朋友張祖樺到賓館找我,這時候距離我和他的初次見面已經相隔20多年了。 1988年10月,王元化在上海召開《新啓蒙》雜誌的組稿會,我第一次見到張顯揚。他是江蘇太倉人,但長相高大挺拔,生性豪爽豁達,像個北方漢子。民間有種說法,「南人北相」一生有福,但這位在改革開放初期居功厥偉的理論大師卻人生坎坷。
鴻文連篇促使經濟建設
張顯揚是1960年代畢業於人民大學哲學系的研究生,後留校任教。一個碼頭工人的兒子成為專攻歐洲哲學史的專家,絕對是個難得人才。如果他沿着這條道路走到底,恐怕一生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文革初期,他曾經是人大「三紅」的智囊人物。文革還沒結束,他就開始反思,認為「林彪事件」標誌着文革已經破產。此後他轉而研究文化大革命和毛澤東。文革剛結束,他就發表一系列氣勢磅礴的論文。
張顯揚第一個批判「繼續革命」理論,在1977年6月寫出《無產階級專政,還是法西斯專政?》。這在當時的政治氛圍下需要足夠的政治膽略。文章在胡耀邦等中央領導人的支持下,由新華社發布,在全國報刊和廣播電台上發表。中共十一大對「四人幫」定性,即採用了其提法:「封建法西斯專政」。1979年,張顯揚受中宣部和中國社科院指名邀請,參加理論工作務虛會。他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之後主要問題應該是建設問題」,被鄧小平接受,中共的執政重點開始由階級鬥爭轉向經濟建設。張顯揚還建議,應該將文革作為一個專題讓大家議一議,並提出5條提綱,成為後來十一屆六中全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文革總結的基本點。可以說,沒有張顯揚一篇篇 「橫掃千軍如席捲」 的理論文章,改革之路就很難邁出穩健的第一步。
1979年5月,張顯揚被調到中國社科院幫助于光遠籌建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所,擔任「列寧斯大林研究室」主任和「馬克思主義百科辭書編輯室」負責人,成為公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家。但他主張「雙百方針也適用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本身」,得罪了高層掌握意識形態大權的理論權威。1986年底總書記胡耀邦下台,張顯揚也受到整肅,被勒令退黨,並長期受監控。從此,他就被迫從大衆媒體上消失,很少有人知道,更不知道他曾經作出的理論貢獻。
隨胡下台受整肅被迫退黨
在我第一次見到顯揚時,他已身處逆境,但依然積極樂觀,瀟灑大度。他講話言簡意賅,一言中的,但又很有系統,很有說服力。20年後再相遇,他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但依然精神钁鑠。我倆由小老包談到當年相熟的故人一個個消逝,不勝唏噓。想不到,如今顯揚也成了此生再也難相逢的故人,唯有悲傷。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