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達人﹕水喉鑽出笛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3日 21:35
2013年11月03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某日下午,按着藝術家程展緯在臉書的提示,走到大埔「火車博物館對落」,尋找一位據說會做笛子的水喉師傅。


就在崇德街斜路之上,不足一百呎的水電工程舖頭,隨着屋頂傾斜的門面寫着「生記維修水喉電器」,門頂斜斜的掛着十多支自製笛子——笛子都是用膠喉做出來的。


舖頭的牆上掛滿水電工程工具,螺絲批、鐵鉗、鋸等等外行人不知如何運用的工具。


身穿格子恤衫、牛仔褲,腳踏拖鞋的水電師傅正正坐在舖頭中央,一臉沉思狀,單手把玩着兩個健康球。


一副柳琴 賭徒變奏樂人

水電工程小舖掛滿一室水電工程工具,但門面卻有一排陳列整齊、印有「梁埠生E笛子」的水喉笛子,還有一些印有「身體健康」、「一帆風順」的珠飾。路過的人不免覺得這間舖頭賣得很龐雜,更好奇這位水電師傅究竟是何許人士?既會整水喉,又會做笛子。


「係呀,好多人都話『你揸開鐵筆點會識玩音樂的㗎?』」水電師傅梁埠生興致勃勃的說起他的音樂歷程——原來他不只會做笛子,最耍家的是「彈柳琴」!說罷他便拿出他的柳琴一邊把玩,一邊說他與柳琴的故事。


迷上柳琴 舖頭苦練

梁師傅生於中山,自小聽母親唱「鹹水歌」(水上人的歌曲),孩童年代為了聽樂師的演出,穿着背心短褲聽別人奏樂至天黑。這些都是他的音樂養分。爾後幾十年,適逢文化大革命,因為離亂,他逃到澳門,輾轉來到香港,時為1962年。之後便是四五十年的工作,養妻活兒,還染上賭癮。「我打麻雀、啤牌、賭馬賭波、篤波樣樣都賭!試過一晚輸三萬蚊!常常跟老婆嘈,差點弄至離婚。」直至三年前,因為與朋友的一個諾言,他的人生有了180度的改變。「有位好朋友,曾在法庭當翻譯的,我們叫他『師爺仔』。可惜他患上了肌肉萎縮症。兩三年前有天他對我說︰『我媽媽很喜歡聽人奏音樂、唱歌。我自知沒有這種機會,你可以代我完成我母親的願望嗎?』」朋友答應他,如果有天他步上表演台,會給他六千元報酬。「這不是錢的問題,只因我待他是『親兄弟都無咁好』的朋友。」自此他練過口琴、四弦,但效果平平。直至因緣際會加入了地區的樂團,團長游說他學柳琴,他一學之下便着了迷,每天做完工程回到舖頭,便拿起柳琴把玩。柳琴的魔力,竟然令他將原來用作「倒進鹹水海」的時間,都用來練琴︰賭博和吸煙,他都戒掉了。


相對起二胡、琵琶、古箏,柳琴是較為「冷門」的樂器。它的體積較琵琶輕巧,沒有琵琶的「大器」,但另有「清逸柔美」的音色,音域也廣,用作即興演奏,或夾夾流行曲,非常適合,其魅力足以令梁生戒煙戒賭。


人肉Jukebox 同街坊夾歌

問他每天練習多少時間?他也說不上,「總之做完工程回到舖頭便拿起琴練音。開始時,真係練到血壓升至170度呀,小姐!」日子有功,加上努力,一年之後,他終於坐在社區中心的台上作義務演出,那位朋友帶着媽媽去看他表演,也真的給了他六千大元。「我將三千元捐了給慈善機構,另外三千蚊用來買了一部柳琴。」他說。錢過手便沒有了,但學過的柳琴技藝,倒沒有溜走。他是愈來愈愛彈琴,直至現在還是經常在舖頭練習,又在樂團彈琴。


舖頭變身街頭音樂中心

「初學柳琴時,有位地區樂團的音樂總監蔡先生給我一本一至十級的音階樂譜。他說︰『我也才學至六級,如果你可以彈四五級的音階也經夠用了!』」現在他已練至五級音階。除了音階,他彈奏的多是中國民歌或廣東流行歌︰《南泥灣》、《分飛燕》、《四季歌》、《青藏高原》等等……在他這副「人肉Jukebox 」裏,內置大概百多首歌曲的旋律,老友們一點唱,或興之所至,便會在舖頭奏出來。「真的有街坊間中抽着兩袋餸過來,說︰『我聽你一兩首歌我就心足了!』」他也會滿足街坊的願望。「也有一位拉二胡的街坊,閒時來過來跟我夾歌!佢把二胡(技術)係好靚!」梁生的舖頭變成街頭巷尾的音樂中心。


手勢不正宗 臨老自學有水準

三年來,梁先生在水電舖頭內彈柳琴練習,不少街坊、路人圍觀,也有街坊看着他的琴技天天進步。兩三個月前,有位大埔街坊周先生,買餸經過他舖頭,聽到他的琴聲,便誠意邀請他加入港鐵的義工樂團。「我也跟你一樣,見到水電師傅在舖頭內奏柳琴自然感到好奇。我也玩中樂的,所以更有共鳴。見他演奏水準不錯,便邀請他加入我們的樂團。」周先生笑說梁生是「怪人」一名。梁生在舖內練習而得知音邀請隨團演出,可見他的琴技不是蓋的。


業餘愛好精神 摸索的樂趣

近月他加入樂團彈奏,團友說他彈柳琴「有水準」,但手勢有點怪,是哪位老師的手勢?「我說我是自學的,沒有老師教,所以手勢不正宗。」他說,團友也嘖嘖稱奇說︰「那如果我要跟老師學彈至你的水準,只少要十萬學費!」學音樂,原來有心,便可以省回十多萬。「係呀,有些人有錢,十萬八萬買部琴也面不改容,但學琴總是沒有辦法。我雖然沒有很多錢交學費買琴,但我覺得上天就給了我音樂。」相信香港地有不少專業的柳琴高手,梁生「臨老學琴」只有三年時間,彈琴技巧也是盡其力摸索出來,不能與「專業」比較。但他的「自學音樂之路」,正正示範了所為「Amatuer」的精神——即使是「業餘愛好者」,不為金錢、功名、「考入名校」或職業所需而去「學音樂」,只是在公餘時間把熱情、時間都投入在音樂之中,自娛之外,更將音樂的美好帶給身邊的人。獨樂樂也眾樂樂。


將琴技傳給外孫女

「哈哈,我都六十歲,自知沒有練至十級的可能。還是將寄望傳授給外孫女吧!」孫女現在不過兩歲多,他說,待她七歲吧,便會教她彈柳琴。我以怪獸家長的角度提醒他︰小朋友三四歲就要學樂器啦,可以考小學、考幼稚園!「那麼等到她六歲吧!」他理智地說小朋友年紀太小,手指根本不夠力弄琴。現在他有兩位學生,其中一位是小學教師。


無師自通的人,原來去到那裏學到那裏。問到他差不多六十歲才捧起柳琴,不覺得手指關節都硬了嗎?「哈,有次去北京旅行,去到王府井大街,看見有位女士坐在舖頭內彈琵琶!﹙不是很像你嗎?﹚是呀,她賣手套和飾物。於是我就站在她舖頭外看她彈。看她的指法,看了差不多半小時。後來她放下琵琶,便一手執起兩三個健身球單手把玩!咁我就學到嘢。回香港馬上買了三四個健身球,有空便拿出來轉,可以保持手指靈活!」怪不到看第一眼看到這位水電師傅時,他正是手握兩個健身球。這一下我是真的佩服他的自學能力,有如「吸星大法」。


不靠譜 一切在心中

跟梁先生說着說着,梁太在下班後買餸回到舖頭。第二天他們會隨團到葵涌義務演出。梁太放低餸菜,便與梁生練習演出的曲目,男的彈柳琴,女的唱。「送隻梅艷芳你聽。」梁生說。秋日黃昏,水電小舖響起梅姐的《似是故人來》︰「人在少年夢中不覺醒後要歸去……」一首悲傷的調子。舖外有人經過,望了一望,笑笑便走過。幸好是兩位有情人在彈唱,梁太唱完後隔不久就說︰「我要返屋企煮飯先嘞。」,我才恍然回到有人情有溫度的人間。


看着他給太太伴奏,倒給一些每月交學費給老師、每年只彈幾首考試歌的音樂學生﹙如本人﹚一記當頭棒喝。自己奏樂器時,要看着琴譜,逐粒逐粒音符彈奏。看見梁生替太太伴奏時,一叠叠曲譜揭呀揭,說出曲名,梁生便可以奏起來。他根本不用看樂譜,什麼旋律、拍子等等一切都「在心中」。


「因為很多歌他以前聽過,對旋律有基本印象。」每次練習新歌,他會將歌曲分四段來練習與默記,「我的學習方法與別人有點不同。每首歌大概練三十次吧,便可以記在心中。記住了,便沒有人可以拿走我了!」他笑說。


文 蔡琇莹

圖 李澤彤、葉家豪

編輯 蔡曉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