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開學至今已過兩個月,有教師仍然待業。這批失業教師中,有人持兩個碩士學位,多年來卻無法覓得固定教席,只能在學校間「飄流」打散工,收入十年如一日,月薪最多僅萬多元,留守教育界全憑一腔熱誠。為證明「失業老師不是垃圾」,數名失業教師自發組成「新師潮」組織,冀利用待業的空餘時間為綜援學生補習,回饋社會之餘亦可繼續教學,並為失業和合約教師發聲。
稱做代課薪少受「剝削」
2002年大學中文系畢業的Vicky(化名),因中學時遇上一名關心學生的好老師,決定投身教育界,豈料11年來一直未獲固定教席,只能在教育界浮沉,先後於多間學校任合約教學助理或代課老師,月薪8000至1.3萬元,比中學常額教師入職薪酬2萬元少六成至三成半,而且飽受學校「剝削」。
他舉例:「有學校只肯出11個月糧,即暑假無糧出;另外又會要求教師每學年完結時先解約,至新學年再續約,繞過法例要求連續聘用員工24個月後要支付遣散費的要求。」
雙碩士不獲續約失飯碗
為圓教師夢,Vicky先後自費逾10萬元完成兩個碩士學位,另每年均會寄出逾60封求職信應徵教師,但仍未能如願。Vicky慨嘆:「入行多年來自問盡忠職守,也有信心可教好學生,不會像某些常額老師每逢周一、周五請病假,上課求其馬虎。不過現實是即使自己為學校費盡心血,只要校長一聲令下,新學年即不獲續約,飯碗不保。」他透露,5年前一度打算轉行做護士,「因護士每份合約長達6年,月入可達2萬元,但教師同樣是專業,卻毫無保障」。
組「新師潮」 fb開頁
本學年Vicky因原任職的學校不再續約,開學後無法重返校園工作,只能在教育機構做兼職及做補習老師,遂與數名失業教師組成團體「新師潮」,利用待業的空檔為綜援學生義務補習,其facebook專頁「HK Teaching Force - Secrets」已有逾700人加入。
為綜援學生補習兼製筆記
Vicky解釋:「希望讓失業教師待業期間可繼續從事教育工作,回饋社會,向外間證明失業教師不是垃圾。」初步計劃安排導師會於晚上6時後,為學生提供功課輔導,而導師會為學生製作筆記,現時正設立網上平台,方便日後學生與導師配對。
「新師潮」同時希望為教師發聲,打破現時學校和教育局在制度上對教師種種不公,為保飯碗,以免學校因以為他們是「滋事分子」而拒絕聘用,所有成員均採用化名,亦不願正面上鏡受訪。
批教局懶理學校「濫聘」合約教師
其中一名成員江老師(化名)認為,教育局縱容學校「濫聘」短期合約教師,以及開設半職教師等均是問題癥結所在。根據教育局資料,官津中學常額教師人數由2008/09年2.12萬,減少4.7%至上學年2.02萬,同期合約教師人數卻由08/09年3020,增加近兩成至上學年的3620。
他以自己為例,90年代中期師範畢業後一直在教育界「飄流」,先後於10多間中學任合約或代課老師,其間半工讀獲中文學士和碩士學位,也無法成為正式教師,過去平均月入只有萬多元,連供養父母也有困難。江認為,教育局有責任解決教師就業問題,例如要求學校用盡常額教席,減少合約教席等。
面對中學縮班殺校導致教席減少,教育局長吳克儉去年底曾提出「保學校、保老師和保實力」的政策,包括延長超額教師保留期由1年增至3年。
不過立法會教育界議員葉建源指出,新政策無助解決教師失業問題,要求教育局推行中學小班,改善教學質素之餘亦可保住教師飯碗,否則隨着年輕教師大量流失,日後教師團隊將出現斷層。
對於教師求職問題,曾任中學校長的葉建源說,一般校長請人較重視教師的面試表現、教學技巧、學科知識等,由於現時不少教師已持有碩士學歷,除非教師所持學位有助教學,否則學歷未必是重要的考慮因素。
明報記者 蕭輝浩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