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終須有日龍穿鳳,唔駛日日褲穿窿」、「一試便知龍與鳳」、「搞番場大龍鳳」……
龍與鳳,廣泛並深深的存在於我們的言語及生活之中。
龍與鳳,代表着吉慶、權力或男女的結合。
香港中文大學以鳳鳥為校徽,適逢今年中大50周年,中大文物館舉行一個名為「地下的中國——鳳翥龍翔」展覽,以鳳鳥這隻神話中的瑞獸為主題,展出數十件擁有數千年歷史的鳳紋陶器等文物,從中可以追溯鳳鳥在華夏文化中的起源。
而鳳為何總是與龍連在一起的呢?
牠們是否自古以來就是成雙成對的好朋友?
香港中文大學以鳳鳥作為校徽,至今50年,相對於鳳鳥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的歷史,半個世紀也只是匆匆一瞬。適逢今年50周年校慶,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及歷史系,遂與一些內地考古單位舉行了一個名為「地下的中國——鳳翥龍翔展」。這次展覽展出了不少從內地,以至香港出土的鳥紋陶器及玉器,展示南中國人民奉「鳳鳥」為崇拜的象徵,至少已有8000年歷史。
中大選擇以中國神話中的「鳳」這種南方之鳥作為大學的校徽,是取其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徵。這次展覽,主辦單位展出近年在華南地區,如湖南高廟、桂陽、深圳咸頭嶺至香港南丫島、舂磡灣等地方發掘出來的文物,當中更特別選出有以鳳鳥作為飾紋的文物,仔細探討「鳳紋」在數千年以來的演變及意義,而這些文物中,可見湖南、廣東及香港三地早在數千年前已有文化交流。將香港的出土文物,放置於華區地區這個脈絡,可以互相對照,看出更豐富的歷史含意。
活於想像 神鳥也
《說文解字》對鳳的釋義只有三個字︰「神鳥也。」,但鳳鳥作為一個被崇拜的象徵,當中蘊含着無盡的文化意涵。「漢代人視鳳鳥為『神鳥』,可見當時的人也視之為神話中的鳥,只是出於想像,並不存在於現實之中。」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助理鄧學思給我們導賞時解釋,在不同的時代對鳳也有不同的描述。鳳只存在於人們的想像,沒有實質的形體參照,於是歷代的鳳鳥圖像,都是由人們將不同動物的特徵集於鳳的一身。像東晉郭璞注的《爾雅•釋鳥》之中,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當下常見「鳳鳥」,似乎還是以「鳥」為形象,「龜背魚尾」的鳳形象,似乎較為罕見。
翼印太陽 崇敬自然
這次展覽中,歷史最悠久的鳳紋文物是從湖南高廟遺址出土的陶罐。這些有着七八千年歷史的陶罐,上面戳記着最早期的鳳鳥紋飾︰有展翅而露出撩牙的鳳鳥,亦有展開雙翅、翅上印有太陽紋圖案,象徵着鳳鳥載日高飛。「鳳鳥的翼上戳有太陽,恍如帶着太陽而來的神鳥。這時期正值南中國先民的農業時期,而這時的鳳鳥形象,可見他們對自然力量的崇敬。」鄧學思說。如果數千年前的出土文物會說話,它們要說的或許是種植稻作為主的先民,望天打卦,希望上天賜給他們溫暖又潮濕的天氣,令南方的稻米好好生長。
龍鳳 原本天各一方
龍鳳龍鳳,容易令人以為龍與鳳真是天生一對,自古以來就是好朋友、恩愛的伴侶。但原來在數千年前,龍與鳳其實是天各一方、南北分隔的神話圖騰。
龍與鳳發源於差不多的時期,但牠們來自不同的地區;龍在北方,鳳則在南中國。兩者都是不同動物的混合體。龍文化在北方有8000年的歷史,但考古所見,在湖南約5000年前,鳳鳥始終壓制着龍佔主導地位,可想而知鳳文化在南中國的影響力相當強。「即使現在,在某些山區的少數民族,仍然奉鳳為神靈。在他們的民間故事之中,更有『鳳鳥吃小龍』的內容,可見鳳的地位在南中國非常崇高。」鄧小姐說。
陰陽把龍鳳連起
到維基百科查閱「鳳凰」,網頁如此寫道︰「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僅次於龍。」中國古代皇室常以龍鳳象徵帝皇與皇后。究竟是在什麼時候開始,連南中國也受到龍文化的影響,人們開始將南鳳北龍連成一對呢?「大概是春秋時期吧,那時期興起『陰陽學說』,有人開始以龍鳳來比賦男女、陰陽。」鄧學思解釋道。至於是誰人賦予龍鳳不同的含意,成為帝皇、權力的象徵呢?也許需要在「地下的中國」發掘更多的佐證。
6000年玉龍出土
有說鳳源自南方,龍源於北方。龍極有可能源於8000年前的中國東北,中國北部至長江流域更發現了5000至6000年前以龍為形象的玉器。玉與龍,中國人都視之為吉祥之物。五千多年前的紅山文化,已出土了蟠曲首尾的「玉龍」。
來自新石器時代遼寧牛河梁遺址綠色的玉龍,記者覺得它有點像豬,事有湊巧,鄧樂思說豬是當時這個地區居民的主要食糧。
而出自商朝皇后婦好墓的玉龍,是國家一級及二級文物。玉龍有點似馬頭,不過鄧樂思說︰「那個時候的人應該未見過馬。」
毋忘香港的根系列「地下的中國——鳳翥龍翔」
日期︰即日至2014年3月2日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東翼展覽廳IV
查詢︰www.50.cuhk.edu.hk
文 蔡琇莹
圖 林俊源、中大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
編輯 鍾家寶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