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星級爸爸﹕開放非聯招,大學做對了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6日 06:35
2013年11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周在專欄向大學校長叫陣,希望「大學自行建立一套收生標準,分數只是考核的一部分,其餘體育、藝術、社區參與、公民意識等同樣重要……」。原來大學已經點點滴滴地在改變,明報社評指﹕「翻查港大、中大和科大2013/14學年取錄非聯招考生的情况,發現不少科系所收的比率已經超過學額兩成,特別是尖子科系(例如醫科等)比例更高,擠壓本地課程的學生。」


這也解釋了為何有這麼多學校改轉IB課程,因為大學也因應世界潮流,收IB課程學生比例愈來愈高。我不同意明報社評說﹕「開辦IB課程的教育機構,收費高昂,並非一般基層家庭可以負擔,若大學收生,特別是尖子科系有較高比率非聯招學生的情况,與家長的經濟財政能力有關,學生之間起跑的差異,出現不公平的結果。」


單以考試擇優 是壞制度的公平

以為公開考試選拔學生就是公平,實屬誤會。只要高等教育以擇優為本,就一定有人失敗,有人成功。就算是大學聯招,父母背景較優、提供環境較好的話,孩子們一樣有較高的入學機會,這是全球現象。


現在的聯招制度以考試為主,讓應試能力高的學生入學,對其他性格多元、學習能力有異的學生也是非常不公道,最大的不公平是犧牲他們的學習興趣;而且培養出的學生較難迎接網路年代,也缺乏當世界公民的要求,是一個相對落後的制度。香港應採納IB課程的理念,讓學生在藝術、學術、體育平均發展,現在難得大學開始取納IB學生,由高中(中學最後兩年)開始銜接,慢慢中學也轉到IB課程,最終小學(PYP,IB Primary Years Programme)也接受了這理念,不費兵刃改革香港的教育制度。我們借北歐經驗一步步走,原來考試不是學習的唯一標準,反而老師們要接受教育多樣化的培訓工作,而教育學院也要因應變化而調整課程,讓學術與教學方法、課堂管理並行,這才是真正的教學相長。


社評所言的公平,是一種落後的考核方法下的公平,有如法律規定偷食物一律槍斃,如果有家庭因孩子多,父親偷食物後被法庭放生,那是否就不公平呢?

當法律本身不公平時,我們所強調的公平也是相對壞制度的公平而矣。


我自己是一個應試十分拙劣的人,但我對學習很有興趣,至今不衰。而IB不是輕鬆、偷懶的代號,只是同時也重視藝術、體育和公民意識,更重要是批判思考的訓練,最後兩年功課也繁重,但都能平衡發展,不失對學習的興趣。至於面試的重視,也說明大學知道答對題目並非唯一收生標準,你的思考過程比標準答案更重要。


大學收生多元 中學免考試羈絆

IB課程今天如雨後春筍,所以我認為大學校長要堅持,慢慢提高非聯招入學額。我希望看見體育出色的學生進入大學,將來把體育市場化,增加就業;希望看見廚藝出色的學生進入大學,立志當廚師的修讀化學之後,創作分子料理;讀設計的,就如喬布斯般可以整合科技。


我認為不要為非聯招學額封頂,大學收生愈多元化,中小學校長們愈能因才施教,不會被考試制度牽着鼻子走。就以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的足球班為例,他們是喜愛足球而術科成績差的學生,但我親眼目睹這些被標籤為籮底橙的人,變成代表學校的精英,老師不放棄他,他不放棄自己,不論進度多慢,知識就會累積。


大學們,你們走對了門路,你們將要解放這些困在牢房的小朋友,看看這社會的情緒病人,就是從小受到考試制度的迫壓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


作者簡介﹕著名導演,愛家爸爸,育有3名兒女

張堅庭 ting56@g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