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常聽到父母說﹕「我個仔,未夠2歲識加數!他是資優嗎?」「我個女,5歲已學會二年班的英文生字!她是資優嗎?」資優不資優,不是2歲懂加數,5歲懂小二的英文生字,就能確定他/她是否資優兒。要決定孩子是否屬資優,還需要一連串的評估面見測驗才可確定。而且家有資優兒,又是否表示一定是好事呢?
(1)有家長說﹕「有很多人都說我的兒子很叻、很醒目,說他應該是資優兒,叫我帶他做IQ測驗。做了智力測驗,便知道他是否資優兒嗎?」
程﹕香港教育文化是鼓勵多元智能發展,加上普遍對資優並無廣泛認同而一致的定義(詳見配稿),資優兒的能力可能出現在不同層面上,因此並不建議只用單一方法來鑑定。
智力測驗觀察評估 「三」管齊下
智力測驗主要評估學童在語言及感知上的理解、組織、思考及運用能力,但測驗有局限性,如智力測驗未必能測試到孩子有否超卓的領導才能等。因此,我們仍需綜合家長觀察和教師評估等來看孩子是否資優。家長可留意他有否一些行為、特質和能力,明顯超越同齡小朋友;孩子有沒有創造性行為,如好奇心強、富想像力、愛觀察、愛推理和思考、有冒險精神和有獨一無二的想法去解決難題等。
(2)坊間有教學中心指可靠訓練課程來提升IQ,幫孩子在智能測驗取得130分以上,普通孩子真的可以被「操練」栽培成資優兒嗎?
程﹕現代心理學家普遍認為每個人的性格、智力、優缺點等,都是由基因和環境造成。若某資優能力值最低為1至最高的10,某資優兒的先天潛在能力值為5至8,而後天再加以適當栽培,資優能力便可達到8;相反若未有加以栽培,則只可能在5至7之間,資優能力未被完全發揮。換句話說,若普通孩子(非資優兒)的先天潛在能力值為4至7,理論上是不能靠訓練來提升至8或以上。
亂做測驗 反成壓力
找合資格的心理學家評估,適當地用智能測驗,可讓我們了解小朋友的能力,發掘他的潛能,再加上適切的跟進,的確有助我們為資優兒制訂有效的學習方案,幫助其全面發展。可是,若不適當地運用或施行這類測驗,並欠缺嚴謹的監察和跟進,就有可能為小朋友帶來負面的影響,包括不必要的壓力、不良的標籤效應,引致錯誤期望、影響自信等。建議家長不要隨便因好奇心或盲目跟風等原因,讓孩子做智力測驗。
(3)家長欲安排孩子接受智力評估,香港有哪些途徑?
程﹕家長可選擇擁有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會員資格的教育心理學家或臨牀心理學組會員資格的臨牀心理學家,有關名冊可瀏覽﹕http://www.hkps.org.hk?支部?教育心理學部或臨牀心理學組。(香港心理學會電話﹕2859 2375)
(4)坊間有不同的智力評估工具,家長應如何選擇?
程﹕建議由專業認可的心理學家按孩子情况來決定採用哪種,因某些智能測驗可能較偏重某些智能元素,這只能反映孩子在這些特定方面的能力。現時,香港普遍採用具有香港常模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為評估工具,主要評估學童在語言及感知上的理解、組織、思考及運用能力,而評估對象為6至16歲以粵語為溝通語言的兒童。
(5)智力測驗的結果會有偏差嗎?
6歲以下 不宜接受測驗
程﹕歲數會是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不建議6歲以下兒童進行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測驗,而有關測驗亦會按小朋友歲數而調整內容。心理學家為小朋友評估時,亦會綜合其他方面,如轉介原因、評估時的環境、小朋友的狀態、過往曾否做過相關測驗等去分析測驗結果。
(6)現時本港約有三分之二的小學可向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推薦資優學生,若家長認為自己孩子屬資優,卻不獲學校挑選,或所讀的小學未有參加相關推薦計劃,家長可以怎樣做?
程﹕香港資優教育學苑不時有資優講座及活動,建議家長可先參與,多了解相關資訊。若家長認為孩子屬資優,除可自行安排孩子接受智力評估外,亦建議跟學校商量,如何為孩子制訂適合的學習方案。
(7)如果孩子是資優,但家長沒有投放適當的資源讓他發揮潛能,他們的天分會從此給埋沒嗎?
袁﹕在兩個極端的情况下,的確會影響孩子的正常發展。第一,什麼資源也不給孩子,指的是不讓他們上學讀書、不許他們有正常社交生活,這樣便一定會影響他們的智能發展。但在香港生活的孩子,基本上不會遇上這情况。
適當栽培 勿過分透支
第二,是家長給子女過多的活動,孩子可能被迫參與某些活動,或因過多而欠缺休息、玩耍和自發的空間,甚至因此而引發許多親子衝突,這也有機會影響他們的生理、心理及智力的發展。
我們對資優孩子的期望,往往把盡展潛能這個目標放在最高位置,展現到就是成功,展現不到就覺得可惜。但我們應更關心的是他們是否開心愉快,在被愛自愛下認識自己、信任自己、展現自己的興趣與才能,實現他的理想,過一個樂觀滿足的人生。所以,栽培不是耗盡甚至透支他的才能,或過一個沒有自主空間的人生;而是要合適,根據他們的興趣和步伐,給予適當的栽培發展機會,令他們愉快滿足地成長。
(8)為何有時資優兒會給人「IQ高,EQ低」的感覺?
袁﹕部分資優兒學習速度快、情緒平和,很少為父母帶來困擾。但亦有部分資優兒在其資優能力被確定前,先出現了一些情緒問題,例如對身邊事物十分敏感,容易感到焦慮和不開心,當家長找專業人員尋求幫助時,才發現小朋友資優。
個性敏感 易被外界影響
原來資優的特質包含情感豐富、敏感而激烈,對外在刺激的反應比一般人大。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也可以牽動他的情緒。此外,他們的感官也有可能會比較敏感,有時是天賦的能力,許多藝術家、音樂家都有,但感官上過度敏感則可能為生活帶來不便,味覺過度敏感可能會導致偏食,聽覺過度敏感可能會因太嘈吵而煩躁不安。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智力、身體和情感正處於一個「異步」(即非同步)發展的狀况,即是一個8歲的孩子,智力有12歲,但其身體或情感發展可能只是8歲或更低,這一種異步,會令他們對自己期望過高,但能力上又未能達到自己的期望,便會出現自我懷疑、常感挫敗,就容易給人「IQ高,EQ低」的印象。
(9)資優兒在某些範圍有超卓能力,但他們在成長學習上,也會遇到挑戰嗎?
3大資優兒常見問題
程﹕根據過往經驗,有些資優兒會有以下情况,家長需要注意﹕
a. 社交技巧欠佳﹕有些資優兒屬思考型,性格較內向,喜歡自己學習。若資優兒缺乏朋友但又渴望與人相處,家長需對症下藥處理問題。不過,若他們沒有因此而表現不開心,家長便不用太過擔心,只要他們找到志同道合的對象,便不會有太大問題
b. 過分追求完美﹕有些資優兒自我要求極高,亦有資優兒常被誤會是「樣樣皆叻」,造成他們有「唔衰得」的心理。家長宜鼓勵他們多參與不同類型活動,鼓勵他們學習享受過程而非只為結果
c. 上課不專心﹕有些資優兒可能對課堂內容感到納悶,喜歡自行看感興趣的書籍。建議家長跟老師商量協調,如讓他們閱讀跟課堂有關的書籍,再請他將研習心得,向其他同學分享
(10)若確定孩子是資優,是否應對他們再加以栽培呢?
袁﹕家長應這樣去看﹕是否必要通過某些準則來決定孩子是否資優後,才計劃用怎樣的方法去培育孩子呢?其實家長和老師都一直陪伴孩子成長,只要跟他們多相處,多製造出不同的環境、事物給孩子去接觸,也能發掘他們的興趣和能力,繼而循着那個方向發展。栽培小朋友,也不應在由上多少興趣班、拿多少張證書來定奪。
資料提供﹕
程﹕香港資優教育學苑教育心理學家程永德
袁﹕香港小童群益會註冊遊戲治療師-督導及兒童治療師袁嘉華
小模特兒﹕Joyce Chan
文﹕顏燕雯、梁翠薇
編輯:王翠麗
統籌:陳詠詩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