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陶瓷化蝶織「福」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09日 21:35
2013年11月09日 21: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以陶瓷聞名的江西景德鎮,逢周六及日都有陶瓷市集,由五年前僅有三四個攤檔,到今天已發展成逾百個攤檔的當地最大周末藝攤。不說不知,搞手正是來自香港的著名陶瓷家鄭禕,她不但為景德鎮的陶瓷開創一片新天地,更為中國新一代陶瓷家建立了全新的國際藝術界地位。


一件意念來自魏晉時期的服飾,加上成千上萬隻不同顏色的手工陶瓷蝴蝶,這就是鄭禕的「福」系列。「福」系列從2010年起一直在發展中,一直在蛻變,鄭禕稱它為Ceramic Fashion,不同意念及內容的這個系列的作品,也成為歐美各大藝術博物館及藝廊的收藏品。


鄭禕(Caroline Cheng)生於英國,6歲時祖母已把綿綿黏土給她,鼓勵她創作,也教曉她如何在戶外手工柴火窰裏燒出成品。長大後,鄭禕於美國大學本科研習動物學及繪畫,更差一點便成為獸醫。但她對藝術的興趣始終十分濃厚,最終也投向陶瓷創作,後來更到三藩市藝術大學學習雕塑及陶瓷。直至1991年返回香港,加入了樂天陶社。一向勇於創新的Caroline,覺得當時香港不懂支持藝術:「97回歸那年我創作了97隻陶瓷烏龜,但當時外界反應平平;尤其是我喜歡巨型及色彩繽紛的陶瓷作品,但沒多人欣賞,所以我覺得失望,便去了上海。」


助陶瓷學生尋找出路

鄭禕02年將陶瓷業務發展至上海,作品開始受內地及世界各地人士認識。及後,她留意到以瓷器聞名的景德鎮,陶瓷學生竟然沒有出路,不少更要轉行,她便決定到景德鎮設立外國藝術工作者駐場計劃,更成立了周末樂天陶社創意市集,「最初有十數個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學生來問我可不可以擺賣作品,我只收象徵式的20、30元租金,他們賣得數百元已樂上半天,後來愈來愈多人來申請,現在約有300人申請,成功擺攤位的有80至120人,而單日生意額每人也約有4至5萬人民幣。其中一個曾在此擺攤的年輕陶院男學生,他的作品現已賣至全國,年收入達200萬人民幣」。鄭禕說過,「沒出名,不能賣」,鼓勵新一代陶瓷藝術家透過與市場交流,開創陶瓷藝術新天地。


剛結束的「陶話源記──鄭禕當代陶瓷展售會」,由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主辦,展出了鄭禕15件《福》系列作品,主題以「服」、「福」二字一語雙關,貫徹鄭禕的創意及幽默,她用景德鎮陶瓷廠人手製的數萬隻陶瓷小蝴蝶縫在麻布長袍及掛屏上,香港蘇富比藝術空間策劃總監李安琪表示:「這是我們首個當代陶瓷展售會,展示鄭禕如何以瓷器為媒介,透過當代手法演繹她對中國民族、身分、文化和對烏托邦的概念,是不可多得的作品。」(註﹕所有作品定價約20萬港元一件,最後實價為買賣雙方的商業秘密,未能公布。)


•Prosperity IV《福IV》2011作品

陶瓷、布料、金屬框架(70×180×9cm)

這是鄭禕「福」系列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她說:「開始時對魏晉的衣服不太認識,所以只重其形,袖尖長。及後變化,喜愛較圓的袖,看起來更有氣勢。」作品曾於2012年在日本Van Cleef & Arpels店展出。


•Prosperity Wedding Dress《福:婚紗》2011年作品

與李鴻雁合作,陶瓷、真絲布料(180×250cm)、拖尾(250×210cm)

這套婚紗曾經展現在不同的時裝表演天橋舞台上。


•《茶具I》 2013年作品

柴燒陶,一組19件,尺寸不一

鄭禕說茶具是Stoneware(石器),是高溫泥,而不是瓷器(Procelain)作品,每件茶具也塗了白泥(白色妝土)作點綴,鄭禕覺得藝術是多樣化,如陶製茶具作品以柴燒製成,泡茶可吸收更多茶香。


•《福金色蝴蝶掛屏》2013年作品

陶瓷、布料(54.5×163.5×4.5cm)

鄭禕利用單色蝴蝶製成四幅「山水」掛屏,好像以風中的漫天舞蝶成山作水。掛屏作品除了有金蝶,還有粉紅蝶、藍蝶及白蝶。


文:一鋒

編輯﹕王翠麗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