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一個包括香港、廣州及澳門三地的調查顯示,有六成半網絡欺凌者曾在網絡被欺凌,而網絡欺凌者的抑鬱指數比受害人更高。有醫生表示,抑鬱症患者較普通人更大可能攻擊別人。
欺凌者抑鬱指數甚於受害者
香港遊樂場協會聯同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及廣州市青年文化宮,以問卷形式訪問三地逾2400名青少年,主要對象為12至24歲,佔總人數約八成。調查定出8項網上欺凌行為,包括騷擾、詆譭、改圖、罵戰、假冒、起底、纏擾和杯葛,64%稱曾被網上欺凌,曾旁觀欺凌的有74%,而欺凌他人的有17%。
在394名(即17%)的網絡欺凌者中,有257人曾被網絡欺凌,佔欺凌者六成半,佔總數約一成。至於在1134名香港受訪者中,12%曾在網上欺凌人,63%曾旁觀,而受害的有55%。
同時,調查以情緒自評量表(DASS21)讓受訪者作測試,結果欺凌者的抑鬱指數高過受害者,而受害人的焦慮指數高過欺凌者。
精神科專科醫生李德誠稱,抑鬱症患者比普通人有更大可能欺凌人,因患者較難控制自己情緒,容易生氣,會以謾罵或暴力宣泄情緒。他不排除抑鬱症患者會透過網絡,以匿名方式欺凌別人來發泄,但無法解釋欺凌者較受害者抑鬱指數高的關係。
18歲、讀中六的阿嘉(化名)曾受網絡欺凌,她憶述中三時,因和男同學較熟,惹來3名同班女同學妒忌,面斥她為了想拍拖主動和男生溝通,後來3女更在阿嘉的facebook上詆譭她,發表「發姣」、「要人哋媾你」等言論,其後她反駁「唔係要博同人發展,只係啱傾」,令事件演變成罵戰,結果令她不敢上學。她稱當時非常不開心,只是哭,不出街,沒和朋友聯絡,最後校方反而要求她留班,理由是避開那3名欺凌她的同學。
遊樂場協會總發展主任溫立文表示,師長及社工要加強對網絡欺凌的敏銳度,一般人認為沒有問題的做法,對受害人可能傷害很大。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