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多領域改革 三中全會將獲強心針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10日 06:35
2013年11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11月9日至12日,北京西長安街的京西賓館,再一次成為中共重要決策的誕生地: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此召開。對於這次外界抱有極大期待和希望的會議,可以預期,包括簡政放權、激發民間投資、城鎮化改革、金融領域開放等多領域改革,將獲「強心針」。


外界願意將這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性和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相提並論。但此「三中」畢竟非彼「三中」,從1978年到2013年,中國已經推開改革開放的大門整整35年。與當年轉折式尋路相比,中國現在需要的是沿着既有路徑穩中求進,這也就注定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思路。


從最近一段時間習李密集的調研和講話中,已經可以得出一個基本清晰的脈絡。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最大突破將來自於管理層自身:簡政放權——這正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最近一次講話中所稱的「一次自我革命」。否則,其餘各項改革都難有實質性突破,或者即便突破也難以推進落實。


中共高層的執政邏輯非常明確:當前中國,沒有什麼比保障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更為重要;為此中國經濟不能慢,至少要保持在中高速增長的合理區間;穩增長必須靠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必須把政府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作為「馬前卒」和「當頭炮」。中國如同滿載的列車,惟有民生托底,改革才可往前。


推動簡政放權的「下半篇」

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首先一項應會着力推進的改革,是推動簡政放權的「下半篇」:地方政府改革。削低地方政府的審批「門檻」,最大限度地取消地方行政審批事項,加強管理服務職能,改寫蓋滿審批印章的「萬里長征圖」。


如果這項保證中央政令暢通、發揮地方積極性的改革順利推行,中國改革路程中的其他關節點,無疑會更加通暢,其中一個重要的關節點,是要出台更大力度的改革政策,激發民間資本活力,給新經濟發展空間,開門清路。中國經濟主管部委的負責人在一些內部會中亦坦言: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不轉型就難以持續的艱難關口,一些產能過剩行業,現在需要「壯士斷腕的決心」,中國經濟能否挺過經濟轉型關鍵時期,令人擔心。因此,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激發民間資本投資、支持新經濟發展的進一步政策,將肯定會繼續出台。特別是進一步掃除民營企業在市場准入方面遭遇的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讓民營資本真正進入到金融、石油、電力、鐵路等領域中。


金融改革有望突破

另一個頗受關注的關節點,是中國的城鎮化,這被視為「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和「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層層障礙,一直「小步慢走」。其中所涉,包括剪不斷理還亂的戶籍制度、土地改革、財稅體制、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種種。但正因如此,城鎮化改革最需要從高層實現突破。外界希望,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的2014年,會成為中國城鎮化改革真正的破題之年。


相比以上,投融資體制和金融領域改革,在此次三中全會後有望獲較大突破。已有共識的四個改革方向包括:繼續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推進資本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繼續推進金融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換。其中,利率的市場化和金融領域的對內對外開放,相信將很快見到真章。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