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三中全會後兩岸關係有望昇華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0日 06:35
2013年11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海內外高度關注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日前閉幕,在兩岸關係方面,此次會議雖然着墨不多,卻影響至巨。


縱觀中共歷史,每次重大變革最重要的是思想觀念的革新。此次也應不例外,注重頂層設計,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以及權力清單制、去行政化等等,這些全新舉措的背後必然要靠新理念的支撐。在兩岸互動中,這種新理念將促進兩岸社會更好地全面了解與理解,凝聚中華民族意識。


全會全方位推動經濟市場化,也將健全大陸經濟肌體,目的是脫胎換骨,做強做大,實現新一輪躍升。儘管台商在大陸面臨更多的競爭,但隨着大陸市場總量的增大,經營環境日趨寬鬆、透明,和擴大對香港、澳門、台灣開放合作政策的推展,本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岸經濟關係,將更加密切而熱絡;台灣經濟融入區域發展的趨勢也將愈加明顯。


與政經變革相伴的是,大陸教育、生態等諸多領域也將展現新面貌,民眾素質、社會公益可望大為改觀,「富而好禮」,讓世人刮目相看。這也將大大拓展兩岸民間交流的寬度和深度。這種空前的交流將有助於兩岸建立制度性的關聯,及對未來彼此關係的理性思考。


兩岸互動 已展現相當互信

當然,兩岸互信的積累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夯實的基礎也很多。不過,以筆者觀察,兩岸目前的互動,已展現相當的互信。這可從近期的幾件事中得到佐證:


——近幾日,非洲西岸小國岡比亞與台灣「斷交」。陸方透過管道向台方解釋;外交部也表態說,只是從媒體被動獲悉岡比亞此一決策動向,並未主動介入或強勢影響該「斷交」事件。而顯然台北方面也接受了這種解釋,台灣媒體也沒有就此大做文章。此前,有消息說,台方的「邦交國」曾有6個主動表達願意與中方建交,結果都遭到婉拒。


——10月6日,雙方兩岸事務部門負責人張志軍和王郁琦,在印尼峇里島APEC會場「習蕭會」結束後「自然見面」,並互稱職銜「主任」、「主委」。這個毫無前例的「自然動作」,其背後代表的意涵頗值得玩味:這種基於各自「一中」框架的認知,能否再擴展。


——從上月11日到本月5日,兩岸和平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等重量級互動平台密集開會,尤其是首屆兩岸和平論壇,紅藍綠學者頻頻同台,言詞有交集也有交鋒、卻不交惡。


可以看到,兩岸當局都把推進兩岸關係作為執政加分途徑,而兩岸各主要政黨也都試圖在兩岸互動上有所作為。這讓兩岸關係順利渡過「深水區」,有了良好的開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