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來北風凜烈,身心俱寒,偶爾打一個噴嚏,預示需加衣抵禦,以防外感。
想起昔日母親無時無刻噓寒問暖,照顧有加。
入冬之後,每逢放學回家,母親即會冲上一杯冬蜜或好立克,小手捧着水杯取暖,看見熱騰騰的蒸氣冒起,小口一啖啖喝下這杯「冬日熱飲」,即時一股熱流湧上心頭,精神為之一振之外,回眸廚房裏的母親,嘴角泛上微笑,一份溫暖和幸福感充斥着斗室。
而她身旁的那個紅色「駱駝牌」暖水壺,難道就是這份幸福的來源?
想必那個「簡單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有着一個暖水壺,為家人送上即時熱水的方便外,也帶上無盡的暖意溫情。
自始至終,我都認為暖水壺確是偉大的發明;真空內膽的隔絕原理,就能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冷熱水溫度。
暖水壺就是取其方便、取其耐用、取其價廉,成為家庭的恩物。
戶戶送暖 窩心回憶
偶發奇想,查實暖水壺除了其功能外,同時也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日遇有親朋到訪,縱使家窮,也得以熱開水或熱茶奉客,此為基本禮儀。很多時候,這個「任務」就交由我負責,我怕倒瀉打爛,小心翼翼奉茶水,連同微笑問候請安,此亦為基本「家教」,這一切都看在賓客和家人眼裏。
年紀漸長,母親恩准我走入廚房幫手,發覺眼前桃紅色的暖水壺,總有點跟灰沉沉的廚房格格不入。無論如何,好奇的我也得一睹暖水壺秘密構造。將瓶口塞拉出或放回,需要以「陰力」轉動一下,方能「食實」,以防漏氣或倒瀉。記得最驚險的一次,母親將剛煲好的熱燙水倒入全新中國製的熱水瓶,豈知剛倒入,內膽竟應聲爆裂,累母親燙傷手背,幸好傷勢甚輕,即時搽上牙膏了事。隨後,母親氣憤難平,氣冲冲走到樓下雜貨店跟老闆理論。言語間,老闆竟大放厥詞「早叫你買駱駝牌又好、金錢牌又好,貪平買雜嘜嘢,就係咁呢!」無奈之下,我拖着母親手,走到另一間洋雜店,買了一個噴上大紅花的金錢牌暖水壺。那幾朵刺眼的大紅花,後來我才知道是牡丹花,難怪祖母看見,笑了出來,認定這個好意頭、好氣象。
「駱駝」雙峰儲水夠硬淨
而在我眼中,此等圖案,只可用「娘爆」來形容,因為我仍念掛之前那個亮麗桃紅、還有那充滿原始風味、浮凸的駱駝牌。在金錢與駱駝之間,我只好站在駱駝那邊,皆因貪其形象「硬淨」,跟當時民生景况貼近,還有其整體的改良和外形上,亦較簡潔流線。據聞唯一冷熱水瓶公司,最初原意取駱駝是「沙漠之舟」,充滿耐力,雙峰儲水,完全貼合作為品牌的寓意。商家頭腦,莫非與眾不同。只知道戰後三十年間,兩家品牌都在香港暖水壺市場上分庭抗禮,各領風騷。
惜物如身 修完又補
昔日庶民生活物質匱乏,惜物如身,偶有物器殘破,自會盡力修補,或找街頭工匠代勞。好些殷商亦會承諾,貨物出門,如有破損,包保用一世,例如百年老號梁蘇記雨傘。今天街頭巷尾,僅存少數修補匠,部分更自封為醫院,專修指定物件,如深水埗的「風扇醫院」,還有中環斜路上的雨傘伯伯。數十年來,風雨無間為人修修補補。
至於在二○一一年結業的「水壺醫院」,更是箇中的表表者。奈何市道低迷,買賣修補內膽或換塞只是一百數十元的街坊生意,幫襯者也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婦孺,老闆黃國治坦承堅持多年,收入也不足餬口。「得閒見下街坊,打下牙骹都好。」所謂的修補,絕對說不上是生意,在街坊街里之間,只是一道人情修補,來來回回的小風景,為都市留下一些點綴而已。
再見熱水壺
八十年代中期,電熱水壺逐步取代傳統暖水壺,走入百姓家。只需按掣,就能將水煮滾和長時間保溫,免卻麻煩和省下時間。有說家庭電器的演進,能夠將主婦從廚房中釋放出來,能騰出時間照顧家庭外,也能擁有自主空間。可惜,現實並非如此順從人願。世道蒼涼,今日寒夜,獨自走入廚房按下電熱水煲,取水自飲,雙手捧着,熱氣沸騰,猶記得母親常言:人情世事,如飲水,冷暖自知。憶及她的溫柔眼神和微笑,沒有暖水壺的歲月,依舊暖在心頭。
一代廠舖 各領風騷
駱駝牌 家家必備
香港早於一九三三年,已有名為「大興」的工廠出產暖水壺。其後則有「唯一冷熱水壺廠」的創立,甚具規模,廠址分別設於旺角和大角嘴。多年來出產馳名「駱駝牌」暖水壺,除行銷本地外,更出口至東南亞、歐美各地。駱駝商標,形象鮮明;出產品質優良和耐用,信譽昭著,差不多是每個香港家庭必備之物,確是香港家品經典中的經典。
金錢牌 行銷中港
創辦人之一董吉甫早於一九二一年已於上海創立益豐搪瓷廠,於一九四○年,在香港成立《香港金錢牌熱水瓶有限公司》。而其搪瓷製品和熱水瓶皆冠以「金錢牌」,取其財源滾滾來之意。金錢牌熱水瓶早已行銷中港,公司更多次參與工展會,其攤位設計更屢獲獎項。這得歸功於其上海籍總設計師兼董事范甲,范氏早年於上海攻讀美術專科,益豐和金錢牌的設計多出自其手筆,范甲可說是香港戰後初期的工業設計師鼻祖。
水壺醫院 專醫水壺
水壺醫院(一九四○年代至二○一一),由黃金岳於戰後在九龍上海街創立。最初是名為「黃金」的洋雜店,後來售賣批發和維修暖水壺為主,索性改稱「水壺醫院」。門前放有一個高約四呎的特大水壺作招徠;據聞是五十年代參與工展會,受廠家委約訂製,留下來成了招牌。其後老店由兒子黃國治接手,搬往旺角基隆街繼續經營。六七十年代是業務高峰期,隨着電熱水壺的出現,傳統暖水壺式微,加上近年店舖市值倍升,最終以一千八百萬沽出舖位,於二○一一年,光榮結業。
作者簡介
吳文正,福建晉江人,生於香港。曾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為文化葫蘆創辦人。多年來游走大街小巷,搜尋失落的民間故事與物件。人到中年,閒時翻箱倒籠,執拾舊事舊物,浮沉於新與舊、中與西、美與醜、好與壞,以個人觀感,嘗試拼砌出心中醞釀多年的香港市井之圖。
著作包括《香港葫蘆賣乜藥》、《街坊老店》、《牛下開飯》、《情迷照相館》等。
文、圖 吳文正
編輯 鍾家寶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想起昔日母親無時無刻噓寒問暖,照顧有加。
入冬之後,每逢放學回家,母親即會冲上一杯冬蜜或好立克,小手捧着水杯取暖,看見熱騰騰的蒸氣冒起,小口一啖啖喝下這杯「冬日熱飲」,即時一股熱流湧上心頭,精神為之一振之外,回眸廚房裏的母親,嘴角泛上微笑,一份溫暖和幸福感充斥着斗室。
而她身旁的那個紅色「駱駝牌」暖水壺,難道就是這份幸福的來源?
想必那個「簡單的年代」,家家戶戶都有着一個暖水壺,為家人送上即時熱水的方便外,也帶上無盡的暖意溫情。
自始至終,我都認為暖水壺確是偉大的發明;真空內膽的隔絕原理,就能在一定的時間內保持冷熱水溫度。
暖水壺就是取其方便、取其耐用、取其價廉,成為家庭的恩物。
戶戶送暖 窩心回憶
偶發奇想,查實暖水壺除了其功能外,同時也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日遇有親朋到訪,縱使家窮,也得以熱開水或熱茶奉客,此為基本禮儀。很多時候,這個「任務」就交由我負責,我怕倒瀉打爛,小心翼翼奉茶水,連同微笑問候請安,此亦為基本「家教」,這一切都看在賓客和家人眼裏。
年紀漸長,母親恩准我走入廚房幫手,發覺眼前桃紅色的暖水壺,總有點跟灰沉沉的廚房格格不入。無論如何,好奇的我也得一睹暖水壺秘密構造。將瓶口塞拉出或放回,需要以「陰力」轉動一下,方能「食實」,以防漏氣或倒瀉。記得最驚險的一次,母親將剛煲好的熱燙水倒入全新中國製的熱水瓶,豈知剛倒入,內膽竟應聲爆裂,累母親燙傷手背,幸好傷勢甚輕,即時搽上牙膏了事。隨後,母親氣憤難平,氣冲冲走到樓下雜貨店跟老闆理論。言語間,老闆竟大放厥詞「早叫你買駱駝牌又好、金錢牌又好,貪平買雜嘜嘢,就係咁呢!」無奈之下,我拖着母親手,走到另一間洋雜店,買了一個噴上大紅花的金錢牌暖水壺。那幾朵刺眼的大紅花,後來我才知道是牡丹花,難怪祖母看見,笑了出來,認定這個好意頭、好氣象。
「駱駝」雙峰儲水夠硬淨
而在我眼中,此等圖案,只可用「娘爆」來形容,因為我仍念掛之前那個亮麗桃紅、還有那充滿原始風味、浮凸的駱駝牌。在金錢與駱駝之間,我只好站在駱駝那邊,皆因貪其形象「硬淨」,跟當時民生景况貼近,還有其整體的改良和外形上,亦較簡潔流線。據聞唯一冷熱水瓶公司,最初原意取駱駝是「沙漠之舟」,充滿耐力,雙峰儲水,完全貼合作為品牌的寓意。商家頭腦,莫非與眾不同。只知道戰後三十年間,兩家品牌都在香港暖水壺市場上分庭抗禮,各領風騷。
惜物如身 修完又補
昔日庶民生活物質匱乏,惜物如身,偶有物器殘破,自會盡力修補,或找街頭工匠代勞。好些殷商亦會承諾,貨物出門,如有破損,包保用一世,例如百年老號梁蘇記雨傘。今天街頭巷尾,僅存少數修補匠,部分更自封為醫院,專修指定物件,如深水埗的「風扇醫院」,還有中環斜路上的雨傘伯伯。數十年來,風雨無間為人修修補補。
至於在二○一一年結業的「水壺醫院」,更是箇中的表表者。奈何市道低迷,買賣修補內膽或換塞只是一百數十元的街坊生意,幫襯者也大多是上了年紀的婦孺,老闆黃國治坦承堅持多年,收入也不足餬口。「得閒見下街坊,打下牙骹都好。」所謂的修補,絕對說不上是生意,在街坊街里之間,只是一道人情修補,來來回回的小風景,為都市留下一些點綴而已。
再見熱水壺
八十年代中期,電熱水壺逐步取代傳統暖水壺,走入百姓家。只需按掣,就能將水煮滾和長時間保溫,免卻麻煩和省下時間。有說家庭電器的演進,能夠將主婦從廚房中釋放出來,能騰出時間照顧家庭外,也能擁有自主空間。可惜,現實並非如此順從人願。世道蒼涼,今日寒夜,獨自走入廚房按下電熱水煲,取水自飲,雙手捧着,熱氣沸騰,猶記得母親常言:人情世事,如飲水,冷暖自知。憶及她的溫柔眼神和微笑,沒有暖水壺的歲月,依舊暖在心頭。
一代廠舖 各領風騷
駱駝牌 家家必備
香港早於一九三三年,已有名為「大興」的工廠出產暖水壺。其後則有「唯一冷熱水壺廠」的創立,甚具規模,廠址分別設於旺角和大角嘴。多年來出產馳名「駱駝牌」暖水壺,除行銷本地外,更出口至東南亞、歐美各地。駱駝商標,形象鮮明;出產品質優良和耐用,信譽昭著,差不多是每個香港家庭必備之物,確是香港家品經典中的經典。
金錢牌 行銷中港
創辦人之一董吉甫早於一九二一年已於上海創立益豐搪瓷廠,於一九四○年,在香港成立《香港金錢牌熱水瓶有限公司》。而其搪瓷製品和熱水瓶皆冠以「金錢牌」,取其財源滾滾來之意。金錢牌熱水瓶早已行銷中港,公司更多次參與工展會,其攤位設計更屢獲獎項。這得歸功於其上海籍總設計師兼董事范甲,范氏早年於上海攻讀美術專科,益豐和金錢牌的設計多出自其手筆,范甲可說是香港戰後初期的工業設計師鼻祖。
水壺醫院 專醫水壺
水壺醫院(一九四○年代至二○一一),由黃金岳於戰後在九龍上海街創立。最初是名為「黃金」的洋雜店,後來售賣批發和維修暖水壺為主,索性改稱「水壺醫院」。門前放有一個高約四呎的特大水壺作招徠;據聞是五十年代參與工展會,受廠家委約訂製,留下來成了招牌。其後老店由兒子黃國治接手,搬往旺角基隆街繼續經營。六七十年代是業務高峰期,隨着電熱水壺的出現,傳統暖水壺式微,加上近年店舖市值倍升,最終以一千八百萬沽出舖位,於二○一一年,光榮結業。
作者簡介
吳文正,福建晉江人,生於香港。曾任職攝影記者多年,為文化葫蘆創辦人。多年來游走大街小巷,搜尋失落的民間故事與物件。人到中年,閒時翻箱倒籠,執拾舊事舊物,浮沉於新與舊、中與西、美與醜、好與壞,以個人觀感,嘗試拼砌出心中醞釀多年的香港市井之圖。
著作包括《香港葫蘆賣乜藥》、《街坊老店》、《牛下開飯》、《情迷照相館》等。
文、圖 吳文正
編輯 鍾家寶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