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美國經濟復蘇 貧富懸殊繼續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5日 06:35
2013年11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經濟打從2009年中即踏上漫長復蘇之路,時至今天已過了4個年頭,道瓊斯指數早已破歷史新高,但失業率仍處於7.3%的高位,聯儲局仍未知何時開始收水。不少人會問:美國經濟是不是勉強靠進取的貨幣政策撐起?復蘇能否經得起考驗?聯儲局是不是正炮製新的泡沫?新的經濟危機是否隨時爆發?


筆者明白提出這些疑問十分合理,聯儲局大規模量寬完全是創舉,同樣的政策20年前簡直不可思議。根據往昔貨幣學派的說法,大規模買債印銀紙必會導致惡性通脹。然而事實證明:通脹並未出現,遑論惡性通脹。


量寬政策對實體經濟起作用

有人跟我說,大規模買債印銀紙所增加的貨幣供應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卻吹脹了資產及金融泡沫。觀乎股市和美國房屋市場的表現,似乎言之成理。但是我們不能否定實體經濟也受惠。沒有大規模買債和早陣子的扭曲操作(Operation Twist),美國按揭息率不可能由2008年約6厘的水平下跌至4厘以下。現時雖已回升不少,卻仍在4厘半左右。按揭息率下降大大減低很多家庭的供樓開支,改善很多家庭的資產負債表,刺激了消費。


沒有大規模買債,美國失業率相信不可能從10%以上回跌至目前的7.3%。美國聯邦政府財政也大大改善,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2014年的財赤僅為GDP的3.3%,2015年更跌至2.1%,實在羨煞歐盟各國。而且商界盈利亦十分理想,支持股市連番破新高。有人對聯儲局政策大表不滿,甚至說要關閉聯儲局。他們不明白當天的危機如何險惡,稍有差池,隨時重蹈1930年代大蕭條的苦日子。美國人實在要慶幸伯南克能排除教條、採取果斷而創新的貨幣政策,才能避過像希臘及西班牙逾25%的失業率。


伯南克果斷 免大蕭條重臨

然而,一個疑惑是何以全球實質投資這般疲弱?按筆者觀察,全球製造業仍有很多剩餘生產力,因此沒有必要作提高生產力的投資。不過,全球製造業剩餘生產力高企反映貧富懸殊,多數人收入很低,無法把消費動機轉化成消費支出;小部分人收入龐大,但對製造業產品需求畢竟有限,既然投資到製造業只會造成多剩餘生產力,於是他們把資金投放至各式各樣的資產:樓房、藝術品、古玩、股票都炒;近來頻頻讀到藝術品和古玩以從來未聞的高價成交,反映富人錢多的程度。


如各國政府不正視貧富懸殊的問題,相信這局面沒法扭轉。


何濼生

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