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基金爭買 信達抽得過孆憛G江宗仁長青網文章

2013年11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1月28日 06:35
2013年11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恒指昨升125點,收報23,806點,成交金額690億元,較日前MSCI指數換馬時還要多。雖然仍未確認整固大市後再上,但昨日成交急增,可見資金多傾向看好,一有向上突破的迹象便急急追入。重磅新股信達(1359)料掀認購熱潮,由於基礎投資者已搶去近半配售部分貨源,以作為首家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基金或多或少亦要認購,在供不應求之下,掛牌後短期表現定必亮麗。


昨日期指結算前夕,是淡友發力的最後階段,即使隔晚夜期下跌營造向淡氣氛,但港股開市後始終跌不落,當滬指早市尾段突然上破2200點,港股亦跟隨向好,國指收復周二所有失地,具領先指標作用的券商股顯著跑贏大市。


國際配售首小時達百億美元

新股方面,短期表現視乎供求。信達發行約53.2億股,最多集資24.57億美元(約190億港元),其中95%或23.34億美元為國際配售。由於10大基礎投資者已佔去10.88億美元的股份,據聞佔比還有可能進一步上升,故可供分配股份僅剩12.46億美元,甚至更少,供應極度稀缺。以首小時落飛便達百億美元,相當於超購4倍,貨源緊張程度可想而知。


要注意的是,若公開發售(IPO)部分超額100倍,便會從國際配售部分回撥,令前者佔比增至20%。要信達IPO超購100倍,便要有近1000億港元認購,表面看來似乎機會不大,但其實早前博雅(0484)便凍資868億元,以信達的獨特性、中央背景、基金反應熾熱等因素來分析,回撥機會不小。屆時基金獲分配的貨源將更少,存在掛牌後追貨的可能。


業務方面,不良資產管理業務涉及的因素既多且複雜,計算買入價格難度已相當高,還要考慮買入方式、持有年期、處置方法、資金成本、融資安排、市場環境等等,筆者懷疑坊間有多少分析員能透徹理解信達的經營模式。當然,投資股票毋須懂得如何經營,只要知道哪些因素決定其盈利升跌,以及大家採用的估值方法。


兩大優勢:融資額度大及低息

信達在融資方面有兩大優勢,分別是額度和低息。2010年至2012年的各類借款連同賣出回購資產,分別是252億元(人民幣.下同)、434億元和950億元,這種融資能力別說民企,就算是國企亦沒有多少家能達到。與此同時,利息支出卻只需13.7億元、18億元和37億元,實際利率僅約4厘,從事任何業務皆可事半功倍。當然,一旦來自中央的低息貸款不再,信達亦會遇上大麻煩,但正值呆壞帳上升周期,可能性不大。


集團往績亦十分出色,股本回報率截至2012年底的3個年度,分別為25.5%、18.1%及15.8%,今年上半年亦達14.6%。雖然趨勢向下,但主要是資產規模在3年半內急增近倍所致,以撇除槓桿因素的總資產回報率來看,依次有6.3%、4.2%、3.4%和3%,自身盈利能力跟全球其他不良資產管理公司相比並不遜色,近年下降幅度亦有所紓緩。以招股價介乎3元至3.58元,相當於2013年預測市帳率1.13倍至1.31倍,相對於股本回報率來說,明顯已預留了水位,掛牌後要錄得10%至20%升幅應絕無問題。


市佔率高 中長線可持續炒上

中長線來看,雖然其他公司多屬投資管理,收取管理費和表現費,信達則是自行融資、買入、處理並獲利,但大家亦可將後者理解為投資管理角色,只不過客戶是內地金融體系。


按照個別上市的同業,例如橡樹資本作比較,市值相當於管理資產(AUM)的10%左右,若市場預計今後會有數以萬億計的不良資產應市,以信達高達35.5%至42.1%的市場佔有率來看,中長線亦有持續炒上的可能。


[江宗仁 還看今朝]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