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論是晨光熹微之際,或是華燈初上之時,在內地數以百計大中小城市的廣場、公園或住宅區,往往能看到一道獨特風景——廣場舞。神州大地逾億五旬上下的婦女,穿著類同的服飾,以大致統一的舞步和做手,隨着高分貝的音樂翩翩起舞。不過,其噪音卻引起不堪騷擾的人士反對,有人狠批這是「忠字舞」遺風,跳舞者成了「文革餘孽」。但在這些往往被社會忽略的大媽眼中,這也許僅僅是她們為了找自信、求健康的社交和娛樂活動,無非是對青春的一種集體懷緬而已。
噪音惹居民不滿 衝突頻生
從1980年代特異功能和氣功熱,到「綠豆治百病」養生熱,內地民眾容易陷入對某事某物的狂熱,這次是廣場舞。據悉,廣場舞在內地有逾1億的愛好者,參與的多為40至65歲中老年婦女。她們隨着強勁節拍,伴着《江南style》、《最炫民族風》等歌曲,在各地廣場、小區、街道,或整齊跳起自編的健身舞,或二人成雙練起交際舞。但噪音也讓「大媽們」和附近居民發生不和,甚或衝突,有舞者被放狗、潑糞,甚至鳴槍驅趕。
東莞舞風盛 「天然舞廳」
記者前日到以廣場舞「全城開花」聞名的東莞,夜晚8時,南城玉蘭大劇院和市圖書館間廣場上,有近10個不同的跳舞隊,僅圖書館西門就5隊,他們多則數百人,少則三五成群,有的隨音樂舞動,有的在一旁學舞。圍觀群眾說,東莞到處都是廣場舞,「不要錢又簡單,簡直是天然舞廳」。
音樂聲大 怕被其他隊伍蓋過
在這跳了兩年的郭女士說,在家經常和不學習的女兒吵架,「氣得我得了乳腺增生、甲狀腺瘤,後來看見廣場有人跳舞就過來,跳時啥都不想,心情特別好,還有自信了。」「還能認識朋友,我們5、6個女人都這麼認識的,經常跳完舞一起吃宵夜!」湊過來的清潔工「王阿姨」說,「在這活動4年多,為什麽跳沒想太多,就是開心,還能減肥。而且姿勢新穎,和年輕時跳的都不同」。提到擾民,她說,怕被別的隊伍蓋過,所以音樂要大,這裏離居民區遠應該沒問題。
在一旁觀看的男士身體也隨着節奏極強的音樂擺動,他們認為,有心臟病的肯定受不了這動靜,但倒是熱鬧。附近圖書館接到過讀者的投訴,工作人員表示,廣場不歸他們管,物業方也不想得罪居民,就算警察來也只能讓他們把聲音降低。
有批評者認為大媽們「在文革中成長,僵硬、整齊的動作是忠字舞變種,以此追憶毛澤東時代,集體向外界宣暴」。不過,大部分舞者背後鮮有政治考慮。她們的子女工作在外或有了自己的家庭後,想自己找樂趣和健身,但健身會席的費用高昂得令她們望而卻步。廣場舞熱鬧又免費,成了來自社會中、下層的「大媽們」集社交、娛樂和健身的一種對集體主義的懷舊形式。
明報記者 果蕾 東莞報道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