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前財長、原本也是聯儲局主席熱門候選人的薩默斯(Larry Summers),最近發表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演講,指出美國可能已經進入了「長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見11月21日《明報》)。據筆者所知,「長期停滯」的說法是美國經濟學家韓森(Alvin H. Hansen)所首先提出的。凱恩斯的《通論》於1936年在英國出版,其同道韓森則於1938年在美國出版了名為《全面復蘇還是停滯?》的著作,認為資本主義就其本質而言,並不一定會經常處於快速增長和充分就業,也有可能長期甚至無止境地處於一個緩慢增長、就業不足和設備過剩的境地,即「長期停滯」。
美國可能已進入「長期停滯」?
薩默斯擔心,即使把名義利率控制為零,總體投資和就業仍然不足,所以今天美國面對的失業問題並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長期性的。這樣的「長期停滯」,其實就是凱恩斯主義(不管是哪一門派的)所說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薩默斯的演講
二戰結束之後西方經濟學界很快便成功把凱恩斯一些觀點吸收了(即所謂新古典綜合),而西方又經歷了長期經濟繁榮,「長期停滯」 和「流動性陷阱」等概念慢慢被人遺忘。主流經濟學再次注意到這些概念時,已是1990年代末了。那時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 Krugman)指出,1990年代初開始進入經濟衰退的日本,其實已經進入了「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無補於事,唯有採取財政政策才能對症下藥,這亦是凱恩斯本人對流動性陷阱的看法。
薩默斯的演講值得重視,原因有二。第一,他大膽指出美國已經處於「流動性陷阱」的可能性,筆者並沒有注意到在他之前有頂級經濟學家發表過如此鮮明的言論。第二,更重要的是:他指的不僅是2008年以來的美國,他還把之前幾年也包括進去: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危機之前那幾年,一定會覺得有點奇怪。那時的貨幣政策太寬鬆了,人們太容易借錢了,人們感覺自己太富有了……即使如此,設備使用率並沒有多少壓力,失業率並不特別低,通貨膨脹連一點蹤影都沒有……一個大型泡沫竟然製造不出半丁點兒的供不應求。」(見演講錄音7分鐘至9分鐘)。
如果薩默斯的看法是對的,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量化寬鬆政策最多是聊勝於無,買買時間而已。由於美國國會對於財政赤字的抗拒——君不見今年11月美國政府停止辦公的鬧劇——才不得不棄財政政策用貨幣政策。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今天我們討論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往往把責任歸咎於金融機構、監管者,乃至議員的人為錯誤上面,而這些錯誤理論上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長期停滯」的看法則認為,這些都是表面因素而已。既然在「一個大型泡沫」之下,「設備使用率並沒有多少壓力、失業率並不特別低、通貨膨脹連一點蹤影都沒有」,那麼不去製造個大型泡沫,經濟不是更加糟糕嗎?泡沫經濟就是必然的惡。這也印證了一個流行的觀察,即我們往往是靠製造新泡沫來處理舊泡沫爆破後的危機,而新泡沫又醞釀新危機,如此周而復始。
懷疑資本主義自我恢復能力
前文指出懷疑資本主義自我恢復能力的理論在二次大戰後逐漸為經濟學家遺忘,但是繼續堅持這種觀點的人仍然是有的。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一個叫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經濟學家,這幾年坊間關於他的報道已經不少,這裏表過就是。
這裏要介紹一下的是一批更「另類」的經濟學家,他們是美國《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的幾個健將,史威齊(Paul Sweezy〔1910-2004〕)、 巴蘭(Paul A. Baran〔1909-1964〕)、麥格多夫(Harry Magdoff〔1913-2006〕)等人。與明斯基不同,他們都不是或者已經不再在大學工作,再加上他們的馬克思主義政治觀點,其經濟理論就更難為學院中人所關注了。(巴蘭是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卻死得太早。)
他們之中,以史威齊名氣最大,他在1939年發表的一個模型(kinked demand model)仍然在今天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出現(他寫的一本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入門書,則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本)。他原本在哈佛大學任教,年輕時在哈佛念書的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後來回憶指出,史威齊和當時學系裏的熊彼得是政治觀點南轅北轍,卻旗鼓相當的人物,二人堪稱一時瑜亮!
史威齊之後告別教學生涯,並在1949年創辦了《每月評論》雜誌,它在往後幾十年間一直是美國唯一一份獨立、無黨派的社會主義刊物。愛恩斯坦有名的〈我為什麼是社會主義者〉一文,便是應邀為其發刊號而寫的。
史威齊和巴蘭在1960年代出版了他們最有影響力的著作《壟斷資本》。接着,史威齊與麥格多夫開展對壟斷資本和金融化的研究。麥格多夫早年在政府統計部門工作,是擅長於分析數據的統計專家。他們從1960年代中開始在《每月評論》定期追蹤各種債務數據。他們注意到自1960年代中葉開始,美國戰後的長期榮景有消失的迹象,而這些迹象到了1970年代就更明顯,他們同時注意到債務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的長期上升的趨勢,而非僅僅是在經濟周期中波動。但是債務是不可能永遠增加下去的,而當太容易借錢都不怎麼樣能減低失業率,這就是經濟長期停滯的表現。
長期停滯是不是很可怕?
《每月評論》在2008年危機之前一直有跟進當時的次按和家庭債務的情况,其中一些文章之後結集出版了J.B.Foster and F. Magdoff (2009): The Great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2009)。該書文字清新,十分可讀,對於了解長期停滯這個概念的內容和歷史,是很好的入門書。(該書的第一作者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領軍人物,第二作者是經濟學家、老麥格多夫的兒子。)
長期停滯是不是很可怕?我想如果我們了解到它的可能性,不對經濟制度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並且做出適當的準備,那麼它就不那麼可怕了。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 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美國可能已進入「長期停滯」?
薩默斯擔心,即使把名義利率控制為零,總體投資和就業仍然不足,所以今天美國面對的失業問題並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長期性的。這樣的「長期停滯」,其實就是凱恩斯主義(不管是哪一門派的)所說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薩默斯的演講
二戰結束之後西方經濟學界很快便成功把凱恩斯一些觀點吸收了(即所謂新古典綜合),而西方又經歷了長期經濟繁榮,「長期停滯」 和「流動性陷阱」等概念慢慢被人遺忘。主流經濟學再次注意到這些概念時,已是1990年代末了。那時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 Krugman)指出,1990年代初開始進入經濟衰退的日本,其實已經進入了「流動性陷阱」,貨幣政策無補於事,唯有採取財政政策才能對症下藥,這亦是凱恩斯本人對流動性陷阱的看法。
薩默斯的演講值得重視,原因有二。第一,他大膽指出美國已經處於「流動性陷阱」的可能性,筆者並沒有注意到在他之前有頂級經濟學家發表過如此鮮明的言論。第二,更重要的是:他指的不僅是2008年以來的美國,他還把之前幾年也包括進去:
「如果我們研究一下危機之前那幾年,一定會覺得有點奇怪。那時的貨幣政策太寬鬆了,人們太容易借錢了,人們感覺自己太富有了……即使如此,設備使用率並沒有多少壓力,失業率並不特別低,通貨膨脹連一點蹤影都沒有……一個大型泡沫竟然製造不出半丁點兒的供不應求。」(見演講錄音7分鐘至9分鐘)。
如果薩默斯的看法是對的,那麼我們可以得出兩個重要的結論。第一,量化寬鬆政策最多是聊勝於無,買買時間而已。由於美國國會對於財政赤字的抗拒——君不見今年11月美國政府停止辦公的鬧劇——才不得不棄財政政策用貨幣政策。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今天我們討論美國金融危機的成因,往往把責任歸咎於金融機構、監管者,乃至議員的人為錯誤上面,而這些錯誤理論上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長期停滯」的看法則認為,這些都是表面因素而已。既然在「一個大型泡沫」之下,「設備使用率並沒有多少壓力、失業率並不特別低、通貨膨脹連一點蹤影都沒有」,那麼不去製造個大型泡沫,經濟不是更加糟糕嗎?泡沫經濟就是必然的惡。這也印證了一個流行的觀察,即我們往往是靠製造新泡沫來處理舊泡沫爆破後的危機,而新泡沫又醞釀新危機,如此周而復始。
懷疑資本主義自我恢復能力
前文指出懷疑資本主義自我恢復能力的理論在二次大戰後逐漸為經濟學家遺忘,但是繼續堅持這種觀點的人仍然是有的。最為人所知的可能就是一個叫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經濟學家,這幾年坊間關於他的報道已經不少,這裏表過就是。
這裏要介紹一下的是一批更「另類」的經濟學家,他們是美國《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的幾個健將,史威齊(Paul Sweezy〔1910-2004〕)、 巴蘭(Paul A. Baran〔1909-1964〕)、麥格多夫(Harry Magdoff〔1913-2006〕)等人。與明斯基不同,他們都不是或者已經不再在大學工作,再加上他們的馬克思主義政治觀點,其經濟理論就更難為學院中人所關注了。(巴蘭是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卻死得太早。)
他們之中,以史威齊名氣最大,他在1939年發表的一個模型(kinked demand model)仍然在今天出版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出現(他寫的一本關於馬克思經濟學的入門書,則是迄今為止最好的一本)。他原本在哈佛大學任教,年輕時在哈佛念書的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後來回憶指出,史威齊和當時學系裏的熊彼得是政治觀點南轅北轍,卻旗鼓相當的人物,二人堪稱一時瑜亮!
史威齊之後告別教學生涯,並在1949年創辦了《每月評論》雜誌,它在往後幾十年間一直是美國唯一一份獨立、無黨派的社會主義刊物。愛恩斯坦有名的〈我為什麼是社會主義者〉一文,便是應邀為其發刊號而寫的。
史威齊和巴蘭在1960年代出版了他們最有影響力的著作《壟斷資本》。接着,史威齊與麥格多夫開展對壟斷資本和金融化的研究。麥格多夫早年在政府統計部門工作,是擅長於分析數據的統計專家。他們從1960年代中開始在《每月評論》定期追蹤各種債務數據。他們注意到自1960年代中葉開始,美國戰後的長期榮景有消失的迹象,而這些迹象到了1970年代就更明顯,他們同時注意到債務與國民生產總值之比的長期上升的趨勢,而非僅僅是在經濟周期中波動。但是債務是不可能永遠增加下去的,而當太容易借錢都不怎麼樣能減低失業率,這就是經濟長期停滯的表現。
長期停滯是不是很可怕?
《每月評論》在2008年危機之前一直有跟進當時的次按和家庭債務的情况,其中一些文章之後結集出版了J.B.Foster and F. Magdoff (2009): The Great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2009)。該書文字清新,十分可讀,對於了解長期停滯這個概念的內容和歷史,是很好的入門書。(該書的第一作者是生態馬克思主義的領軍人物,第二作者是經濟學家、老麥格多夫的兒子。)
長期停滯是不是很可怕?我想如果我們了解到它的可能性,不對經濟制度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並且做出適當的準備,那麼它就不那麼可怕了。
作者是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 副教授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