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雨水特別多,水塘滿溢而排出大海的雨水,首10個月多達4000萬立方米,以東江水價計算,等於將11.2億元倒入大海。發展局長陳茂波承認,滿瀉情况主要出現於港島區和九龍區的水塘,都是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按當時用水需要,設計容量較小,在雨季持續大雨下較容易滿瀉。他說,政府曾研究減少小型水塘的溢流量,但評估後認為改善方法不符成本效益。
成本高於購東江水
陳茂波昨於發展局的《局長隨筆》網誌中撰文,指政府曾考慮以擴建水塘和水塘聯網等方案,以減少溢流量,但評估結果顯示,有關投資和運作成本,將遠高於現時收集雨水甚至購買東江水的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他又說,建造水塘成本高昂,花大量資源擴建水塘,用來收集多年一遇的降雨量,未必符合成本效益,並會出現水塘儲水量偏低,不能地盡其用。
指彈性供水奏效
陳茂波說,過去水塘溢滿量較高,1994至2005年,每年平均將1.01億立方米雨水倒入大海;2006年改為彈性供水,直至2012年,每年平均溢流量2900萬立方米,大幅減少71%。如果扣減2008年的大暴雨,該年後每年平均溢流量約1400萬立方米,佔每年香港用水量約1.5%,反映彈性供水奏效。
成本高於購東江水
陳茂波昨於發展局的《局長隨筆》網誌中撰文,指政府曾考慮以擴建水塘和水塘聯網等方案,以減少溢流量,但評估結果顯示,有關投資和運作成本,將遠高於現時收集雨水甚至購買東江水的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他又說,建造水塘成本高昂,花大量資源擴建水塘,用來收集多年一遇的降雨量,未必符合成本效益,並會出現水塘儲水量偏低,不能地盡其用。
指彈性供水奏效
陳茂波說,過去水塘溢滿量較高,1994至2005年,每年平均將1.01億立方米雨水倒入大海;2006年改為彈性供水,直至2012年,每年平均溢流量2900萬立方米,大幅減少71%。如果扣減2008年的大暴雨,該年後每年平均溢流量約1400萬立方米,佔每年香港用水量約1.5%,反映彈性供水奏效。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