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大家好。今日的經濟峰會議題非常好:「美國退市與中國新政下的環球新格局」,「美國退市」與「中國新政」正是全球經濟包括香港明年要面對的兩大挑戰與機遇。
讓我首先談談美國的情況。聯儲局未來退市與否還需視乎美國未來經濟和勞工市場的表現,環球市場的情緒會隨着美國未來每一次經濟數據的出台而引起波動,進而加劇國際資產市場、匯率市場波動的風險,亦見證於過去幾個月新興市場資金流向逆轉的風險。雖然美國財政問題似乎已獲得解決,現在看來,財政懸崖發生的機會似乎會較小,但這仍然是美國財政要處理好的問題,仍會是風險考慮因素之一,至於量寬政策(QE),美國會否退市、為甚麼要退市、如何退市,仍然會是主宰未來經濟最重要的風險問題之一。
大家都知道現時環球的股市及資產價格,建基於非常充裕的環球流動資金和極低的市場利率上。一旦美國聯儲局決定削減買債規模,甚或打算開始退市,市場利率應會轉向回升,投資者亦會重新在新利率水平上評估各種風險資產的價值。在市場利率上升、資金流向轉變這過程中,資產價格或會出現大幅的波動,為環球金融的穩定性帶來挑戰。
當然,美國退市與否、如何引退,引起市場議論紛紛,如要評估美國量寬政策對經濟影響孰優孰劣,大家可以討論,但看着美國失業率向下、經濟開始改善,但全球資產價格卻隨着幾輪QE而不斷上漲,所以,若要計算“cost & benefit”,即是QE帶來的風險代價越來越高,實質效果卻越來越小。退市的難處在於會為市場帶來震盪,若要退市,要能在減少震盪的前題下,清清楚楚向市場闡述退市的部署與策略,這是最大的難題,亦令到市場眾說紛紜、受到困擾,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退市的步伐會展開並且會帶來市場震盪,因此我認為對全球金融經濟體系的風險來說,退市宜早不宜遲。
聚焦香港,在寬鬆的環球貨幣環境下,流動資金相當充裕,長期債劵收益率在聯儲局暗示減買資產後雖然已緊隨美息上升,但仍屬歷史性低位,而短息變動也不大。雖然如此,倘若美國一旦開展退市,情況便可能出現變數,本地息率或會明顯上升,資金流出導致金融狀況收緊,影響包括樓市和股市等本地資產市場。
至於歐元區,近月雖然稍有起色,不過,當地需求持續受制於區內雙位數字的失業率、財政調整、未復元的信貸市場和其他結構性問題的影響,前景仍會疲弱不穩,最近歐洲央行再次減息,也正顯示當地經濟仍然疲弱,復蘇的道路崎嶇不平。
亞洲方面,在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措施刺激下,日本經濟稍為改善,當地股市由今年年初至今顯著上升,所產生的財富效應推動消費開支增長。日圓下跌加上當地消費物價指數趨於穩定,消費物價通脹率自今年六月起亦轉為正數。然而,日本若一如計劃在明年4月落實提高當地的銷售稅稅率,將會為日本經濟帶來新挑戰。
在過去一年,其他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步伐放緩,也值得大家關注。過去幾個季度,東盟成員國的經濟表現不一。雖然有些國家今年穩健增長,例如印尼經濟在首三季按年增長5.8%,菲律賓在上半年按年增長7.6%,但在外需疲弱的環境下,東亞區經濟步伐放緩。世界銀行在10月稍為下調對東盟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至同為5.1%,較2012年估算的5.6%增長略為減慢。
我們剛在環顧了美國、歐洲、日本等東亞國家後,讓我們轉向國內。內地經濟在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堅韌,應可在往後為亞洲的貿易和生產活動提供一些支持。儘管外貿環境仍然挑戰重重,內地經濟增長在內需的帶動下由第二季的7.5%回升至第三季的7.8%;近月,多項經濟指標均反映內地經濟保持穩健增長勢頭。
至於本港的經濟,在今年首三季按年實質溫和增長3%。對外,貨物出口在今年首三季僅表現一般,按年實質增長2.8%,香港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額因受到環球經濟低速增長的影響,今年首三季僅按年微升1.8%,同期來自東盟的訪港旅客人次按年更微跌0.8%,但香港內部需求保持穩健,服務輸出則在訪港旅遊業和跨境金融活動持續擴張的支持下,在今年首三季錄得可觀的6.1%按年實質升幅。
本地勞工市場目前仍處於全民就業,各方面的本地經濟表現不俗,基建工程亦全速進行,訪港旅遊業進一步增長,因此今年本港經濟增長預測為3%,應較去年的1.5%有改善,但低於過去十年4.5%的平均增長率。
大家亦會關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情況。人民幣大幅升值雖然會增加香港通脹壓力,但相比其他外圍價格因素,例如全球商品和食品價格,人民幣匯率平穩上升的影響較微。過去數年,人民幣有序升值並未對香港通脹造成嚴重影響,而今年以來,人民幣的溫和上升,亦只輕微影響入口價格。
展望明年,外圍環境不明朗因素仍然充斥市場,繼續會受到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不確定的路向因素影響,歐洲、美國經濟會復蘇,但復蘇基礎不穩,環球貿易明年的展望仍然不明朗。不過,中國及亞洲地區大部份經濟體的基調普遍相對良好,均可為香港往後的外貿表現帶來支持,世界經濟重心的持續東移及國家的持續發展亦會為我們帶來不少機遇。
雖然東盟成員國近來出現了不明朗因素、出現了一些政治動盪,但相對過去十年,今日的東南亞地區整體來說仍處於最穩定的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東盟十國合計的經濟規模在2012年達2.3萬億美元,東盟整體合計是香港第二大的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內地。在過去十年,香港與東盟的雙邊貨物貿易穩健擴張,平均每年增長一成,去年達7,300億港元,約佔香港整體貿易額的一成。東盟亦是香港的重要貿易夥伴,在2011年佔香港整體服務貿易的8.4%。我認為亞洲的發展勢頭會為香港帶來不少增長動力。
為增強香港與東盟成員國之間貿易及投資往來,香港與東盟在深化區域經濟融合及推進區域經濟繁榮的共識下,去年四月同意開展《香港 --- 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工作,這份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工作可望於明年初展開。
香港金融業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政策支持下,離岸人民幣業務迅速發展,憑藉成熟穩定的金融市場和「一國兩制」的框架,香港過去的人民幣業務發展是一個很成功的實例,在今後亦可在中國推動資本帳項目開放的進程中,繼續扮演積極角色,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擁有深、廣度的金融市場、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服務團隊和便利的營商環境,成為內地企業推進「走出去」戰略的一個重要的平台,我們將會繼續全力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剛結束的三中全會通過了國家進一步改革的藍圖,經濟體制改革將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在經濟改革的問題上特別提出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並因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推動對內對外開放,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等。
三中全會所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將有助內地經濟釋放內需和開發更多增長點,提升長遠增長潛力。新一浪改革有利內地長遠經濟持續增長,不但對推動亞洲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有很大的幫助,而在預期先進經濟體繼續受結構性問題困擾的情況下,這一份增長動力對全球經濟至為重要。對香港來說,三中全會的經濟體制改革,金融市場會一步一步開放投資市場,對我們非常有利,而中國經濟改革釋放內需,刺激對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業的整體需求,正正是香港優勢所在。
總括而言,在可見未來外圍經濟的不明朗因素將持續困擾香港以及環球的金融及資產市場。環顧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已經跨進新階段,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的措施,香港的機遇未可限量,香港只要早着先機、大膽嘗試、同心協力,定可為香港及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進一步的貢獻。
多謝各位。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12月9日出席香港經濟峰會2014致辭全文。標題是本網站所加。)
大家好。今日的經濟峰會議題非常好:「美國退市與中國新政下的環球新格局」,「美國退市」與「中國新政」正是全球經濟包括香港明年要面對的兩大挑戰與機遇。
讓我首先談談美國的情況。聯儲局未來退市與否還需視乎美國未來經濟和勞工市場的表現,環球市場的情緒會隨着美國未來每一次經濟數據的出台而引起波動,進而加劇國際資產市場、匯率市場波動的風險,亦見證於過去幾個月新興市場資金流向逆轉的風險。雖然美國財政問題似乎已獲得解決,現在看來,財政懸崖發生的機會似乎會較小,但這仍然是美國財政要處理好的問題,仍會是風險考慮因素之一,至於量寬政策(QE),美國會否退市、為甚麼要退市、如何退市,仍然會是主宰未來經濟最重要的風險問題之一。
大家都知道現時環球的股市及資產價格,建基於非常充裕的環球流動資金和極低的市場利率上。一旦美國聯儲局決定削減買債規模,甚或打算開始退市,市場利率應會轉向回升,投資者亦會重新在新利率水平上評估各種風險資產的價值。在市場利率上升、資金流向轉變這過程中,資產價格或會出現大幅的波動,為環球金融的穩定性帶來挑戰。
當然,美國退市與否、如何引退,引起市場議論紛紛,如要評估美國量寬政策對經濟影響孰優孰劣,大家可以討論,但看着美國失業率向下、經濟開始改善,但全球資產價格卻隨着幾輪QE而不斷上漲,所以,若要計算“cost & benefit”,即是QE帶來的風險代價越來越高,實質效果卻越來越小。退市的難處在於會為市場帶來震盪,若要退市,要能在減少震盪的前題下,清清楚楚向市場闡述退市的部署與策略,這是最大的難題,亦令到市場眾說紛紜、受到困擾,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退市的步伐會展開並且會帶來市場震盪,因此我認為對全球金融經濟體系的風險來說,退市宜早不宜遲。
聚焦香港,在寬鬆的環球貨幣環境下,流動資金相當充裕,長期債劵收益率在聯儲局暗示減買資產後雖然已緊隨美息上升,但仍屬歷史性低位,而短息變動也不大。雖然如此,倘若美國一旦開展退市,情況便可能出現變數,本地息率或會明顯上升,資金流出導致金融狀況收緊,影響包括樓市和股市等本地資產市場。
至於歐元區,近月雖然稍有起色,不過,當地需求持續受制於區內雙位數字的失業率、財政調整、未復元的信貸市場和其他結構性問題的影響,前景仍會疲弱不穩,最近歐洲央行再次減息,也正顯示當地經濟仍然疲弱,復蘇的道路崎嶇不平。
亞洲方面,在積極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措施刺激下,日本經濟稍為改善,當地股市由今年年初至今顯著上升,所產生的財富效應推動消費開支增長。日圓下跌加上當地消費物價指數趨於穩定,消費物價通脹率自今年六月起亦轉為正數。然而,日本若一如計劃在明年4月落實提高當地的銷售稅稅率,將會為日本經濟帶來新挑戰。
在過去一年,其他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步伐放緩,也值得大家關注。過去幾個季度,東盟成員國的經濟表現不一。雖然有些國家今年穩健增長,例如印尼經濟在首三季按年增長5.8%,菲律賓在上半年按年增長7.6%,但在外需疲弱的環境下,東亞區經濟步伐放緩。世界銀行在10月稍為下調對東盟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測至同為5.1%,較2012年估算的5.6%增長略為減慢。
我們剛在環顧了美國、歐洲、日本等東亞國家後,讓我們轉向國內。內地經濟在今年以來一直保持堅韌,應可在往後為亞洲的貿易和生產活動提供一些支持。儘管外貿環境仍然挑戰重重,內地經濟增長在內需的帶動下由第二季的7.5%回升至第三季的7.8%;近月,多項經濟指標均反映內地經濟保持穩健增長勢頭。
至於本港的經濟,在今年首三季按年實質溫和增長3%。對外,貨物出口在今年首三季僅表現一般,按年實質增長2.8%,香港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額因受到環球經濟低速增長的影響,今年首三季僅按年微升1.8%,同期來自東盟的訪港旅客人次按年更微跌0.8%,但香港內部需求保持穩健,服務輸出則在訪港旅遊業和跨境金融活動持續擴張的支持下,在今年首三季錄得可觀的6.1%按年實質升幅。
本地勞工市場目前仍處於全民就業,各方面的本地經濟表現不俗,基建工程亦全速進行,訪港旅遊業進一步增長,因此今年本港經濟增長預測為3%,應較去年的1.5%有改善,但低於過去十年4.5%的平均增長率。
大家亦會關心人民幣業務發展的情況。人民幣大幅升值雖然會增加香港通脹壓力,但相比其他外圍價格因素,例如全球商品和食品價格,人民幣匯率平穩上升的影響較微。過去數年,人民幣有序升值並未對香港通脹造成嚴重影響,而今年以來,人民幣的溫和上升,亦只輕微影響入口價格。
展望明年,外圍環境不明朗因素仍然充斥市場,繼續會受到美國財政和貨幣政策不確定的路向因素影響,歐洲、美國經濟會復蘇,但復蘇基礎不穩,環球貿易明年的展望仍然不明朗。不過,中國及亞洲地區大部份經濟體的基調普遍相對良好,均可為香港往後的外貿表現帶來支持,世界經濟重心的持續東移及國家的持續發展亦會為我們帶來不少機遇。
雖然東盟成員國近來出現了不明朗因素、出現了一些政治動盪,但相對過去十年,今日的東南亞地區整體來說仍處於最穩定的時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東盟十國合計的經濟規模在2012年達2.3萬億美元,東盟整體合計是香港第二大的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內地。在過去十年,香港與東盟的雙邊貨物貿易穩健擴張,平均每年增長一成,去年達7,300億港元,約佔香港整體貿易額的一成。東盟亦是香港的重要貿易夥伴,在2011年佔香港整體服務貿易的8.4%。我認為亞洲的發展勢頭會為香港帶來不少增長動力。
為增強香港與東盟成員國之間貿易及投資往來,香港與東盟在深化區域經濟融合及推進區域經濟繁榮的共識下,去年四月同意開展《香港 --- 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的工作,這份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工作可望於明年初展開。
香港金融業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的政策支持下,離岸人民幣業務迅速發展,憑藉成熟穩定的金融市場和「一國兩制」的框架,香港過去的人民幣業務發展是一個很成功的實例,在今後亦可在中國推動資本帳項目開放的進程中,繼續扮演積極角色,有助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擁有深、廣度的金融市場、具備國際視野的專業服務團隊和便利的營商環境,成為內地企業推進「走出去」戰略的一個重要的平台,我們將會繼續全力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剛結束的三中全會通過了國家進一步改革的藍圖,經濟體制改革將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在經濟改革的問題上特別提出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一體化發展,並因應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推動對內對外開放,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等。
三中全會所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將有助內地經濟釋放內需和開發更多增長點,提升長遠增長潛力。新一浪改革有利內地長遠經濟持續增長,不但對推動亞洲及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增長有很大的幫助,而在預期先進經濟體繼續受結構性問題困擾的情況下,這一份增長動力對全球經濟至為重要。對香港來說,三中全會的經濟體制改革,金融市場會一步一步開放投資市場,對我們非常有利,而中國經濟改革釋放內需,刺激對現代服務業包括金融業的整體需求,正正是香港優勢所在。
總括而言,在可見未來外圍經濟的不明朗因素將持續困擾香港以及環球的金融及資產市場。環顧中國,經濟的升級轉型已經跨進新階段,三中全會提出了改革的措施,香港的機遇未可限量,香港只要早着先機、大膽嘗試、同心協力,定可為香港及國家的經濟發展作出進一步的貢獻。
多謝各位。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12月9日出席香港經濟峰會2014致辭全文。標題是本網站所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