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行政會議成員張志剛又再「以個人身分」在本報發表文章,是次題為〈政黨政治的浪漫和現實〉(2013年12月3日),一方面指出「如果按照《基本法》的正文和附錄,都沒有完全否定政黨執政的安排和可能性」,但另方面又指「對一些不存在的事情,我們往往可以通過想像來把它浪漫化,政黨政治即為其一」。對於這種「方方面面」都說一些,但又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來的文字,我們當然不會陌生,尤其是在近一年多以來,語言偽術充斥,詭辯相當有市場。
回應張志剛
張志剛以美國早前的聯邦政府「停擺」,以及最近泰國政局為例,歸納出有政黨政治的地方,就會「亂」,然後又再搬出建制派常說的「以為一旦由政黨中人當特首、當司長局長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種論調,目的要說服大家,政黨政治不適合香港,他更指出上次特首選舉時,唐英年與何俊仁都有,或曾經有政黨背景,「如果唐何二人勝出推行變相的政黨政治,那香港是否又馬上天下太平?」
他說的都沒錯,但同樣我們也可以反問:「現在沒有政黨政治,梁振英也沒有參加任何香港政黨,司局長出身政黨的亦屈指可算,那麼現在政府可以解決問題嗎?香港現在又是天下太平了嗎?」也許,政府內、行會內已經自我感覺良好,認為香港在梁振英管治下成績甚佳,否則也不會發表那《施政匯報》,自我吹噓一番。但現實是自1997年以來,現時的香港社會比起任何一個時候都要來得撕裂、社會問題都要來得嚴重、過往賴以維持社會運作的優良制度日被人治蠶食。政黨政治能否解決這些問題,不得而知;但現時政府無力處理,卻是彰彰明甚。
文章再言,由政黨中人任局長的話,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大分裂」。假如這種情况會出現,責任誰屬?別要忘記,現時的主要官員問責制,委任官員的大權在特首手上,如果特首執意要把施政理念有大衝突的人放到同一個管治隊伍中,問題是出在特首用人的眼光,而不是官員是來自什麼政黨背景。
政黨政治在香港沒有大規模發展,是因為政黨沒有執政機會,一般市民也知道不能透過支持政黨、以選舉去影響政府,於是政黨都沒有詳細的治港理念,多以爭取利益掛帥。社會利益多樣,細黨化自是必然。但如果政黨有機會執政,情况自然有變,意念相近的從政者自會統合,尋求更大的執政空間。這種角度,張志剛沒有提及,是否刻意不提?就只有作者才知。
張志剛的文章最後以中大的民調數據作結,說市民對「政黨整體的滿意度只有7%」、「不滿意的超過四成」,但造成這種情况的原因卻毫無論及,便跳到結論,說政黨政治救不了特區政府。
也許政黨政治救不了特區政府,但只懂詭辯,不去正視問題的「行會成員」,又救得了嗎?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回應張志剛
張志剛以美國早前的聯邦政府「停擺」,以及最近泰國政局為例,歸納出有政黨政治的地方,就會「亂」,然後又再搬出建制派常說的「以為一旦由政黨中人當特首、當司長局長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種論調,目的要說服大家,政黨政治不適合香港,他更指出上次特首選舉時,唐英年與何俊仁都有,或曾經有政黨背景,「如果唐何二人勝出推行變相的政黨政治,那香港是否又馬上天下太平?」
他說的都沒錯,但同樣我們也可以反問:「現在沒有政黨政治,梁振英也沒有參加任何香港政黨,司局長出身政黨的亦屈指可算,那麼現在政府可以解決問題嗎?香港現在又是天下太平了嗎?」也許,政府內、行會內已經自我感覺良好,認為香港在梁振英管治下成績甚佳,否則也不會發表那《施政匯報》,自我吹噓一番。但現實是自1997年以來,現時的香港社會比起任何一個時候都要來得撕裂、社會問題都要來得嚴重、過往賴以維持社會運作的優良制度日被人治蠶食。政黨政治能否解決這些問題,不得而知;但現時政府無力處理,卻是彰彰明甚。
文章再言,由政黨中人任局長的話,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大分裂」。假如這種情况會出現,責任誰屬?別要忘記,現時的主要官員問責制,委任官員的大權在特首手上,如果特首執意要把施政理念有大衝突的人放到同一個管治隊伍中,問題是出在特首用人的眼光,而不是官員是來自什麼政黨背景。
政黨政治在香港沒有大規模發展,是因為政黨沒有執政機會,一般市民也知道不能透過支持政黨、以選舉去影響政府,於是政黨都沒有詳細的治港理念,多以爭取利益掛帥。社會利益多樣,細黨化自是必然。但如果政黨有機會執政,情况自然有變,意念相近的從政者自會統合,尋求更大的執政空間。這種角度,張志剛沒有提及,是否刻意不提?就只有作者才知。
張志剛的文章最後以中大的民調數據作結,說市民對「政黨整體的滿意度只有7%」、「不滿意的超過四成」,但造成這種情况的原因卻毫無論及,便跳到結論,說政黨政治救不了特區政府。
也許政黨政治救不了特區政府,但只懂詭辯,不去正視問題的「行會成員」,又救得了嗎?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