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曼德拉:以牢獄鑄煉心志 /文:蔡子強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0日 06:35
2013年12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南非前總統曼德拉上周四於約翰內斯堡家中,在家人陪伴下,安詳的辭世,享年95歲。


曼德拉不單止是南非人的政治領袖,也是舉世的精神領袖,因為從他身上,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的光明面,為人生散發正能量,例如以困厄來鑄煉心志,及以愛和包容來化解仇恨。今天我們先談第一部分。


三分一人生獄中度過

曼德拉的人生有幾近三分之一在牢獄中度過。對於一個知識分子來說,最為消蝕人意志和尊嚴的地方,莫過於牢獄。我記得有一次為港台當閱讀節目主持,訪問當時剛被釋放的程翔,當他憶述自己獄中歲月時,說:「從正式被逮捕,至扣上手銬、監倉鐵閘關上一刻,當時心是碎的」;「曾全面懷疑自己一生所堅持的價值,包括愛國、誠實和坦蕩蕩」。這是他人生最為灰暗的日子,甚至想過自殺。


程翔被囚禁3年,尚且如此,那麼被囚禁27年的曼德拉,又是如何捱過這段日子的呢﹖在其自傳《Long Walk to Freedom》,當中有詳細的描述。


曼德拉提到,為了打擊囚犯的意志,獄中有很多做法。首先,入獄後,一些有非洲國民代表大會(非國大)分子背景的囚犯,會被勒令脫光所有衣服,在風中站立一個多小時,目的是要讓你難堪,又只准非裔囚犯穿短褲,擺明是要歧視他們,至於牢房中被子單薄、食物粗糙,這些更不用說。監獄也不准囚犯使用任何計時工具,不讓他們有機會看到時間。為了進一步摧毁他們的意志,獄方更把政治犯與強姦犯、謀殺犯、搶劫犯等囚禁在一起,又或者一起勞動,讓前者受到後者言語上以至肢體碰撞等挑釁,以及搶食物等滋擾。


如何在獄中鑄煉心志

但曼德拉並沒有因此而被拖垮,為了維持鬥志,他就在獄中為自己做了一個日曆。同時,他認為一個人若不想被獄中生活壓垮,就要努力保持健全的身心,始終健康的體魄和充沛的精神,才是長期抗爭的基礎。他又保持自己對事物、對這個世界的興趣和喜悅。所以每朝早晨,他都繼續練拳,以自己的拳擊嗜好來鍛煉自己,他又繼續練跑,不能長跑就原地跑。


其次,則是努力保持自己的一份尊嚴,監獄是一個demoralize人的地方,曼德拉應付方法之一,就是把衣服洗得乾乾淨淨,把院子打掃得一塵不染。他認為一個人在外能夠成就豐功偉業,固然值得驕傲,但當身陷囹圄時,能夠把瑣碎之事做好,也一樣能夠為自己找回尊嚴。他又帶頭在獄友中掀起互相學習的風氣,他自己更擔任政治和經濟學課程的導師,這座監獄後來更被人稱之為「曼德拉大學」。


曼德拉的菜田

與曼德拉有多年深厚交情、《時代》雜誌執行總編輯,也是曼德拉自傳《Long Walk to Freedom》幕後「操刀人」的Richard Stengel,卻在《Mandela's Way: 15 Lessons on Love, and Courage》一書中特別提到,一塊菜田的重要性。


你沒有看錯,說的是一塊菜田。


話說當曼德拉被囚禁在羅本島(Robben Island)時(他被囚禁於此長達20年),生活十分艱苦,獄吏兇惡,勞動粗重,待遇差劣,就在種種困頓之中,曼德拉忽然想到開闢一塊菜田。


經過無數次留難,又經過無數次書信往返,曼德拉的申請終於獲得批准,雖然只是一片貧瘠、乾燥又多石礫的狹長小地,寬1公尺,長11公尺,但曼德拉已經心滿意足。這塊狹長小地和成排的囚室平行並列,方便獄吏監察。


起先曼德拉徒手開墾,後來才取得一把鏟子和一把耙子。他又請親友寄來種子。當別些囚犯經過一天的粗重勞動,而放鬆下來休息時,他卻繼續忙着在菜田中耕作,其他人都笑他這麼笨,他卻一笑置之。


他種植番茄、洋葱、青椒和其他蔬菜。在家書裏,他常常向家人提到自己的菜園,興致勃勃的談及那些蔬菜的模樣,彷彿就像在談自己的孩子一般。當豔紅的番茄、雪白的洋葱、碧綠的蔬菜和青椒長成之後,就為原本死氣沉沉的監獄,添上難得的生機,收成之後,他便拿來為獄友加餸,後來更給獄吏讓他們帶回家。


Stengel說,羅本島上的樂事本來便很少,曼德拉的菜園成了他的私人島嶼,能夠幫他把心安靜下來。他不時為監獄外的世界而擔憂,例如家人的安全,以及民主運動和抗爭的將來,而菜園正好轉移他的注意力。外面世界有很多東西枯萎破滅,但他的菜園卻始終生機盎然,欣欣向榮。其他囚犯提到他在耕作時,非常投入和專心,整個人沉醉其中。就是這樣,這個菜園幫助他度過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


事過境遷,很多年後,Stengel說自己去了羅本島一趟,回來後見到曼德拉,後者第一個問題,並不是問他有否見過他的囚室,也不是勞動的採石場,而是問他:「他們有讓你看我的菜園在哪裏嗎﹖」

監獄如一座熔爐,讓他去蕪存菁

Stengel說,曼德拉一生有很多老師,但要數當中最偉大的一位,那非監獄莫屬。那裏「有如一座熔爐,去蕪存菁,將他鍛煉得更為堅強」。牢獄教曉曼德拉自制、紀律和專注,這些都是他視為領導的要訣,並且讓其人生更為完整。


曼德拉年輕時的好友、曾當非國大主席的Oliver Tambo,如此形容年輕時的曼德拉:「狂熱、情緒化、敏感,總是一下就被別人的侮辱和施捨而刺痛,反擊報復。」(passionate, emotional, sensitive, quickly stung to bitterness and retaliation by insult and patronage)但Stengel發現出獄後的曼德拉,已經把這些一一洗刷掉,完全再不看不到這些特質。Stengel反而常常聽到曼德拉用來讚賞別人的詞彙,變成了「穩定」(balanced)、「從容不迫」(measured)、「有節制」(controlled)。一個人對別人的讚美往往反映了自我的心靈世界,因此,相信這裏也反映了曼德拉的自我形象。


狹小囚室讓他變得能屈能伸

Stengel說當自己第一次踏上那個囚禁了曼德拉20年的羅本島時,特地走了一趟去看囚禁曼德拉的囚室,當時他驚訝得倒抽了一口涼氣,因為那根本不是人住的地方﹗那是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讓當年的曼德拉躺下後,不得不蜷曲着睡。Stengel說從此理解為何監獄讓曼德拉變得如此能屈能伸,因為那裏根本容不下一個澎湃的自我,無論精神和肉體上,亦皆如此。監獄,就是如此在實質和象徵兩個層面,都塑造着他。


Stengel說,同時,曼德拉必須每天對抗權威。作為囚犯的領袖,為他們爭取改善獄中的待遇和權益,曼德拉很多時也要與獄方交涉,當中自然少不了妥協,他得很小心獄友如何看待他,取得平衡。在獄中,他更能察覺同伴對他有何觀感。雖然是在獄中,但比起出獄之後,他要做的領導工作,其實不相上下,甚至更多。雖然他得與世隔絕,但牢獄卻成了他的小宇宙,在此探索領導的真諦,而他擁有大量的時間為此而思考,不斷自我修正,也不斷自我修煉。


監獄,是你我平庸之輩的牢籠,但對於有為之身,未嘗不是一個鑄煉的場所。


我們雖然大多不用坐牢,但若然有一天我們身處困厄,覺得山窮水盡,窮途末路,不妨想起曼德拉,記起他曾經如何教導過世人,困厄是可以用來鑄煉心志的。


〔曼德拉的遺產,二之一〕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