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報昨日報道沙田有藥房以天價出售奶粉,引起廣泛關注。事態實質是一些牌子的奶粉供應嚴重不足,導致有商人趁機牟取暴利,所以,即使有藥房因此被供應商制裁,不獲供貨,但是市面整體奶粉短缺情况,不會因而改變。懲罰措施可以起到阻嚇作用,但是僅治標而不治本,本港奶粉短缺的實質,並非單純的供求關係,而是市場扭曲,政府要有一套政策措施,保證本地家長以相對合理價錢買得到奶粉,才可以徹底解決問題。
懲罰天價藥房
不等於家長可買到奶粉
各方對天價奶粉迴響甚大,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開腔,認為若是藥房抬價屬實,是非常不規範的行為,供應商應採取適當制裁行動,云云。大概凜於衆怒難犯,有關藥房另有說詞,一度否認以超高價出售奶粉,表示前日所說天價,只是與記者「開玩笑」。不過,本報記者採訪有圖片有錄音為證,另外,舉報此事的媽媽拍下天價奶粉貼有584元的價錢牌,與藥房其他貨品標價類同;在證據確鑿面前,藥房承認曾經以584元賣過一罐奶粉。所以,天價奶粉已經毋須討論,值得探討的是天價現象和當局應對是否恰當。
香港是自由市場,藥房奶粉標價再高,顧客願意購買,整個過程只要沒有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等相關規定,嚴格而言藥房的做法並無不對;另外,供應商雖有建議售價,但是商號視乎坐落地區和銷情,售價賣高一點、低一點,各有自由。現在藥房售賣天價奶粉而備受壓力,主要涉及奶粉供應鏈是否有人以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不當手法,扭曲市場來牟利,使市民受到不公平對待。未知天價奶粉是否暴露這些情况,不過,藥房不當營運的基礎,是奶粉市場不正常,特別是熱門牌子經常缺貨,而水貨客四出掃貨,使得本地家長為撲買奶粉而疲於奔命。
本港嬰幼兒奶粉需求量約為980萬公斤,今年1至9月進口奶粉接近3600萬公斤,較去年同期增加;政府叫停雙非,今年3月實施限奶令,水貨活動一度收斂,奶粉需求理應減少,現在進口反而增加,然則奶粉哪裏去了?每逢市面出現奶粉缺貨,奶粉商都打開倉庫,展示堆積如山的存貨,以示貨源充足,意圖讓家長安心。但是事實證明,奶粉商手上有再多奶粉,不等於本港家長可以買得到。所以,家長可以隨心所欲地買到奶粉,毋須為此持續遭受精神折磨,應該是政府努力的方向,若認為供應商懲罰藥房的不規範行為,就可以理順問題,不僅捨本逐末,更是異想天開。
市面奶粉情况,反映限奶令逐漸失效,除非把奶粉如同食米,列為戰略物資,限制出口,否則,嬰幼兒就有斷糧之憂。不過,相信政府採取極端手段的機率近乎零,然則,在國產奶粉未能取得民衆信任,內地對本港奶粉需求持續增加之下,本港家長買奶粉難已非純粹的供應不足問題。因為即使供應鏈運作有效,供應商不惜工本及時補貨,但是本港家長仍然難與日益壯大的螞蟻兵團抗衡;所以,政府若有心幫助本港家長擺脫困擾,就要設計一套可行、可持續的模式,解決問題。
澳門面對與本港相同的問題,澳門政府介入確保當地嬰幼兒有足夠奶粉供應,解決了問題,本港由政府到家長則依然頭大如斗,不知道何時才可以脫困。澳府的做法直接有效,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建議港府仿效,但是迄今未獲回應。其實,港府若認為澳門的一套不適合香港,在港不可行,不要緊,只要當局公開解釋為何不可,然後提出政策措施,而又更好地解決問題,顯示政府有料到,屆時說不定特首、相關官員以至政府整體民望會因而上升。
但是限奶令執行10個月了,政府顯得束手無策,而事態前景有惡化趨勢,政府和官員不能以為自我感覺良好,就是施政對頭,因為事實上,小小的奶粉問題,已經使香港付出巨大社會成本,公共資源的投入與問題的規模性質,絕對不成比例。政府不應該繼續蹉跎下去,要向市民明確交代打算怎樣解決奶粉問題,否則就是不負責任。
擺脫奶粉問題一舉數得
政府不應蹉跎歲月
政府若要解決奶粉問題,目標簡單明確,就是有一套政策措施,確保本地家長可以相對合理價錢,買到足夠奶粉餵哺嬰幼兒,使本地家長安心,如此而已。只要做到這樣,邊際效益是本港可以大做內地人士買奶粉的生意,毋須再承受破壞自由港、自由市場的批評,與內地因為限奶令而加深的隔閡也得以紓緩;另外,政府自此可以從奶粉問題抽身,處理更迫切的政策事務。如此一舉數得的表現機會,不知道政府還在觀望什麼?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懲罰天價藥房
不等於家長可買到奶粉
各方對天價奶粉迴響甚大,食物及衛生局長高永文開腔,認為若是藥房抬價屬實,是非常不規範的行為,供應商應採取適當制裁行動,云云。大概凜於衆怒難犯,有關藥房另有說詞,一度否認以超高價出售奶粉,表示前日所說天價,只是與記者「開玩笑」。不過,本報記者採訪有圖片有錄音為證,另外,舉報此事的媽媽拍下天價奶粉貼有584元的價錢牌,與藥房其他貨品標價類同;在證據確鑿面前,藥房承認曾經以584元賣過一罐奶粉。所以,天價奶粉已經毋須討論,值得探討的是天價現象和當局應對是否恰當。
香港是自由市場,藥房奶粉標價再高,顧客願意購買,整個過程只要沒有違反《商品說明條例》等相關規定,嚴格而言藥房的做法並無不對;另外,供應商雖有建議售價,但是商號視乎坐落地區和銷情,售價賣高一點、低一點,各有自由。現在藥房售賣天價奶粉而備受壓力,主要涉及奶粉供應鏈是否有人以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等不當手法,扭曲市場來牟利,使市民受到不公平對待。未知天價奶粉是否暴露這些情况,不過,藥房不當營運的基礎,是奶粉市場不正常,特別是熱門牌子經常缺貨,而水貨客四出掃貨,使得本地家長為撲買奶粉而疲於奔命。
本港嬰幼兒奶粉需求量約為980萬公斤,今年1至9月進口奶粉接近3600萬公斤,較去年同期增加;政府叫停雙非,今年3月實施限奶令,水貨活動一度收斂,奶粉需求理應減少,現在進口反而增加,然則奶粉哪裏去了?每逢市面出現奶粉缺貨,奶粉商都打開倉庫,展示堆積如山的存貨,以示貨源充足,意圖讓家長安心。但是事實證明,奶粉商手上有再多奶粉,不等於本港家長可以買得到。所以,家長可以隨心所欲地買到奶粉,毋須為此持續遭受精神折磨,應該是政府努力的方向,若認為供應商懲罰藥房的不規範行為,就可以理順問題,不僅捨本逐末,更是異想天開。
市面奶粉情况,反映限奶令逐漸失效,除非把奶粉如同食米,列為戰略物資,限制出口,否則,嬰幼兒就有斷糧之憂。不過,相信政府採取極端手段的機率近乎零,然則,在國產奶粉未能取得民衆信任,內地對本港奶粉需求持續增加之下,本港家長買奶粉難已非純粹的供應不足問題。因為即使供應鏈運作有效,供應商不惜工本及時補貨,但是本港家長仍然難與日益壯大的螞蟻兵團抗衡;所以,政府若有心幫助本港家長擺脫困擾,就要設計一套可行、可持續的模式,解決問題。
澳門面對與本港相同的問題,澳門政府介入確保當地嬰幼兒有足夠奶粉供應,解決了問題,本港由政府到家長則依然頭大如斗,不知道何時才可以脫困。澳府的做法直接有效,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建議港府仿效,但是迄今未獲回應。其實,港府若認為澳門的一套不適合香港,在港不可行,不要緊,只要當局公開解釋為何不可,然後提出政策措施,而又更好地解決問題,顯示政府有料到,屆時說不定特首、相關官員以至政府整體民望會因而上升。
但是限奶令執行10個月了,政府顯得束手無策,而事態前景有惡化趨勢,政府和官員不能以為自我感覺良好,就是施政對頭,因為事實上,小小的奶粉問題,已經使香港付出巨大社會成本,公共資源的投入與問題的規模性質,絕對不成比例。政府不應該繼續蹉跎下去,要向市民明確交代打算怎樣解決奶粉問題,否則就是不負責任。
擺脫奶粉問題一舉數得
政府不應蹉跎歲月
政府若要解決奶粉問題,目標簡單明確,就是有一套政策措施,確保本地家長可以相對合理價錢,買到足夠奶粉餵哺嬰幼兒,使本地家長安心,如此而已。只要做到這樣,邊際效益是本港可以大做內地人士買奶粉的生意,毋須再承受破壞自由港、自由市場的批評,與內地因為限奶令而加深的隔閡也得以紓緩;另外,政府自此可以從奶粉問題抽身,處理更迫切的政策事務。如此一舉數得的表現機會,不知道政府還在觀望什麼?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