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假作真時真亦假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4日 06:35
2013年12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如果打機時所儲起的分數、生命值,以至是道具變得有價有市,可以換杯咖啡、換本書,以至換頓自助餐;如果玩大富翁遊戲時所得的現金及資產可以變為實物,則或會讓那些不時咆哮「玩少陣啦,衰仔」之人士感到汗顏。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正讓愈來愈多天方夜譚之事變成現實。電子虛擬「貨幣」Bitcoin近來鬧得火熱,早前更被中國人民銀行封殺,嚴令禁止內地金融機構和支付機構開展Bitcoin業務,以致價值大幅下挫。簡單來說,Bitcoin是一種非官方的交易中介單位,其創辦人從未露面,只是透過公開的查證系統來防止Bitcoin的「貨幣」被重複使用。


雖然未得官方保證,但Bitcoin卻在世界各地迅速落地生根——尤其是一些對本國貨幣缺乏信心的社會,又或一些嫌現行電子貨幣交易程序麻煩的人士。人行封殺Bitcoin,反映Bitcoin的普及程度,已讓部分政府感到金融及貨幣秩序受到壓力。


你或會覺得人行反應過敏,但貨幣流通,從來都不止是金融及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乎政府的公權力和「軟實力」的政治問題。貨幣,體現了民眾對貨幣發行者、政府以至整個社會的綜合實力是否有足夠的信任。在一些不信任本國貨幣的社會,人們多用黃金或美金結算,在早幾年美國大力「印銀紙」,美元不斷貶值,亦促使世界各國開始尋求美元以外的結算工具。所以,如果Bitcoin繼續大行其道,慢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則相信任何貨幣發行機構和政府,也很難會坐視不理的。


「範式轉移」的冰山一角

貨幣,從前只有官方才有足夠的公權力和權威來維持其購買力,但在如今的極度發達的資訊科技下,民間力量亦不時集腋成裘,自立一套又一套的「類貨幣」系統。這種由民間自發的交易平台,正打破由官方主導的貨幣系統,並使人們開始對「貨幣」、「價格」,以至「財富」的定義和概念有所轉變。


這是名副其實的「範式轉移」。試想想:假如有朝一日,我們衣食住行所開銷的「貨幣」,並不是由政府或中央銀行去發行和釐定價值,又或我們在港元和人民幣以外發展出另一套廣為民間所信任和使用的交易單位,相信屆時政府管治威信所受的衝擊,會較政改難產兼一百萬人上街更大——因為執政者幾乎失去了制定貨幣和金融政策的能力。


當然,上文只是一個爬格子的人的狂想曲。不過,再堅實的社會制度,到最後都是講個「信」字。當資訊科技帶來的虛擬世界變得愈來愈真實,我們對各種社會制度的信任——政治制度、貨幣制度,以及所謂「實體世界」的秩序會有何變化?很難說。看來,Bitcoin只是這「範式轉移」的冰山一角。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