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亮星﹕香港金融界的新機遇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17日 06:35
2013年12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央頒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及多項措施,為中國改革開放注入新的動力。《決定》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顯示中央有決心落實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其中第10條直接提到「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這預示一直以來有較多行政約束的金融領域,會有機會出現一番新面貌。第12條表示「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而第25條亦表示「擴大對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開放合作」,對此,筆者認為,《決定》各條文的落實,將為香港金融界帶來新的機遇。


「市場決定價格」減少約束

我們從《決定》的60條有關內容觀察到,金融業開放改革的力度頗大,涉及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加快推進利率市場化,健全反映市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推動資本巿場雙向開放,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等。筆者留意到,在推進利率市場化和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兩項事宜上,都有要求「加快」。我們知道,香港是可配合國家穩步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的「試驗場」。


「一國兩制」產生防火牆作用

與內地城市比較,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金融管理及運作早與國際接軌,而且已達到高度市場化,人才、資訊、資金長期保持自由流通,監管制度健全,司法獨立,作為中國最為國際化的金融中心的地位,在一段長時期內是不易改變的。另一方面,香港有成熟穩定的金融市場,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內,香港有「防火牆」的作用,這樣國家可藉着香港推行各種金融改革的試驗,而又使系統性的風險得以控制。相信在上述兩個「加快」的任務上,香港可以扮演獨特和重要的角色。


為拋磚引玉,筆者茲就此提出3項建議,供讀者研討,並予香港財金當局及金融業界參酌:

(1)香港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先行者,有先發優勢,目前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今年9月末餘額顯示,人民幣存款逾7800億元人民幣。但是,目前在本港,離岸人民幣的產品光譜仍未夠寬闊,投放使用渠道暫時較窄,因此仍待更多新的金融產品推出,供投資者選擇,從而提高回報率。隨着RQFII額度的批准提高,業界有條件加大新產品開發的力度,使資金池可以「貨暢其流」,增大效益。


兩地金融合作達更高層次

(2)香港的利率自由化,對內地有示範作用。然而,香港的債券市場,深度和廣度仍嫌不足,金管局發行的外匯基金票據及債劵,交投尚不多,難以形成有標記(benchmark)作用的收益率曲線(yield curve)。倘若香港的債券市場可以活躍起來,便能對資本市場的計價起帶頭和促進作用,更可以對內地健全反映巿場供求關係的國債收益率曲線提供啟示。


(3)內地的金融改革將使兩地的金融合作提升到更高的層次。香港的銀行其實已早着先鞭,在內地廣設分支機構,而內地銀行亦紛紛立足香港。每年香港銀行界及金融管理局都聯袂造訪內地有關當局,商議加強兩地合作。除此之外,以兩地業界長期合作為起點,未來更可進一步延伸至兩岸四地業界的全方位合作,故此商機處處,並潛在着很多實際的課題可做,待各方面投入努力後,金融業界自會迎來更為燦爛的明天。


作者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