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國首個自貿園區落戶上海,當地的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如虎添翼。然而,滬港金融中心之爭除了比硬件、比中央支持,還要比拼兩地的創意與敢於勇闖的拼勁。但作為內地最發達城市,上海卻至今仍面對衝勁不足的困境,當地孕育出來的民營企業家少之又少。相比之下,香港、浙江、廣東則源源不斷地湧現出民間變革的新力量。學者認為,這與上海逐小利、放不開的城市性格有關,再加上國企多年壟斷形成的市場壁壘,這些都將是上海贏取全球投資者信心必先克服的弱點。
對於滬港的軟實力比較,德銀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提出一條試金石:外國投資者是否更願意在上海簽約?他說:「現在肯定還是選擇在香港簽約。雖然上海政府的廉潔度和企業的誠信度,在全國而言還是相對好一些的水平,但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
與港爭做金融中心 暫仍落後
作為一名在香港生活了逾10年的上海人,馬駿指出上海在很多領域有着一種「放不開」的特質。上海的國企歷來在全國是最強勢的,政府和國企對上海經濟的控制力很大,令民間投資在上海很難站穩腳跟。在某些領域,改革至今仍是非常謹慎,稍微大一點的變動,就要層層審批,審批效率又極低。
本港出版界的先鋒、移居上海多年的施養德,對滬港兩地城市性格的體會更深,「上海人顧慮太多,對他人非常小心。做事雖然很規矩,但只做自己份內的事,其他的不會多管。這會是一個好員工,但要創一番事業就難了」。舉一個例,上海人的格價本領堪稱一流,施養德笑稱已經不是貨比三家,而是貨比十家。當要談大生意的時候若也這樣討價還價,自然就行不通了。相比之下,香港人則一直懷有一種敢想敢做的精神,「我現在雖然(生意)還很小,但有一天我也能做得像李嘉誠一樣」。
內地改革開放30年來,上海本土產生的民營龍頭企業不多見,不少到當地創業的外地人,亦難以做大。來自山東的葛新和來自雲南的江虹蔚,是兩名到滬創業的新上海人。葛新創辦的卓越電子目前為逾30間大學搭建運營「上海高校課程中心」網站,以實現課程資源的跨校共享。其運營的網站「智慧樹」則聯盟了數百家大學,在全國進行跨校在線授課及面授。她的目標是將高校課程資源共享平台,意圖打破大學間的選課壁壘,塑造成教育界的淘寶。
外省創業人﹕改革難度大
葛新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學校對變革的抗拒,「無論是政府還是大學,對於一個新的變革,尤其是要採用技術的變革,都會很保守」。上海人的謹慎要遠遠大於中國其他任何城市,對於一項革新,上海人一定要看到效果才會參與,所以創新一定要有耐心。
江虹蔚的經歷相對順利一些。經政府招商,有會所管理經驗的江虹蔚接手了上海近郊小鎮上一座悠久歷史的茶樓。經翻新改造後,茶樓在11月開門營業。每日清晨茶樓會向鎮上長者提供免費茶水,二樓則針對遊客和茶友出售茶葉產品,「在恢復江南第一茶樓項目上,政府並沒有殺雞取卵」,江虹蔚說,上海政府的領導已較其他城市年輕、有服務意識,但當地的老百姓讓她真的很頭痛,「我是帶着善意來的,但他們會覺得你是外地人,來這裏一定有目的」。
當然,上海也有不少值得讚賞的特質,例如誠信、穩健。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潘英麗認為,上海是全國最講誠信的城市之一,有着說一不二的商業文化。「政府行事低調、作風穩健,不會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她說這也是為什麽上海被中央挑選為改革創新的火車頭。
商界﹕自貿區成立如「強心針」
故此,上海自貿區的成立猶如一劑強心針,令多年來被壓抑的上海學界及商界振奮不已。滬港之間多年的比較和競爭也真正進入了實質階段。一組數據顯示,上海金融業的規模早已與香港不相伯仲。在滬金融從業員已達30萬人,拋離香港的21萬人且差距逐年擴大。
當然,上海邁向國際金融中心的突破口還在於中央政策,在於能否實現資本帳戶的真正開放。而上海能否克服城市性格的弱點,甚而將其提升為軟實力,並嚴控空氣污染,才是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投資者為其投下信心一票的關鍵。
明報記者 李萌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