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古物事務監督今日(12月27)宣布,沙頭角下禾坑發達堂和元朗屏山達德公所,已按《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法定古蹟。
發達堂由「李道環祖」1933年興建。李道環的長子李鈞蘭時任司理,是沙頭角區內舉足輕重的社區領袖。該堂見證區內這顯赫客家家族的悠久歷史,亦是折衷主義住宅建築的典型例子。
大宅樓高兩層,採用客家式人字瓦頂,正面有平頂外廊,以傳統青磚、木材結合現代鋼筋混凝土建成。
元朗屏山達德公所1857年由當地鄉紳鄧勳猷及其族人興建,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村落聯盟(鄉約)而建的公所,作聚會、祭祀及露天市集管理處之用; 亦是與1899年新界抗英行動直接有關的少數遺址之一。
公所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式構築物,1866年建築物左右兩邊各加建了「慰寂祠」和「英勇祠」,以紀念為「達德約」犧牲的烈士。公所以青磚建成,配以人字屋頂,底層則是花崗石,入口上方有吉祥圖案壁畫和書法作品。
古物事務監督今日(12月27)宣布,沙頭角下禾坑發達堂和元朗屏山達德公所,已按《古物及古蹟條例》列為法定古蹟。
發達堂由「李道環祖」1933年興建。李道環的長子李鈞蘭時任司理,是沙頭角區內舉足輕重的社區領袖。該堂見證區內這顯赫客家家族的悠久歷史,亦是折衷主義住宅建築的典型例子。
大宅樓高兩層,採用客家式人字瓦頂,正面有平頂外廊,以傳統青磚、木材結合現代鋼筋混凝土建成。
元朗屏山達德公所1857年由當地鄉紳鄧勳猷及其族人興建,是本港現存唯一專為村落聯盟(鄉約)而建的公所,作聚會、祭祀及露天市集管理處之用; 亦是與1899年新界抗英行動直接有關的少數遺址之一。
公所原為一座兩進三開間式構築物,1866年建築物左右兩邊各加建了「慰寂祠」和「英勇祠」,以紀念為「達德約」犧牲的烈士。公所以青磚建成,配以人字屋頂,底層則是花崗石,入口上方有吉祥圖案壁畫和書法作品。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