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漁署「標本一哥」讓小玳瑁「重生」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29日 21:35
2013年12月29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瀕危「小玳瑁」今年9月被發現魚鈎纏食道,肚有疑似垃圾,死前體重過輕。早在37年前已執起手術刀,曾為逾百動物「起死回生」的漁護署「標本一哥」尹業法,最近再操刀,令小玳瑁「活過來」,現在牠看起來不單四肢有力,雙眼更炯炯有神,猶如仍在水中暢泳。小玳瑁標本將於下月起棲身濕地公園的「濕地挑戰」展館,與綠海龜標本做鄰居。製作標本是留下動物的最後一步,尹叔說最重要還是保護環境,讓小動物可繼續傳宗接代。


下月濕地公園展出

63歲的尹業法1973年加入漁護署,現在是生物多樣性護理科生態農林主管。70年代有不少人獵殺野生動物作野味,他便在米埔當狩獵動物管理員,阻止非法捕獵,面對違規者用獵槍指嚇,他毫不畏懼,挺身指正,「動物不應只是被人吃,個個只顧吃,將來什麼都沒有了」。


動物死去,一旦絕種,遺下的只有書中相片,下一代便無緣見其真身。尹叔入行3年後,決定一邊工作,一邊跟同僚學做標本,協助漁護署將動物屍體還原生前形態,「這一代的小朋友,好多動物都未見過,我想為死去的動物做標本,為牠們留下足迹,亦讓下一代認識」。


憶無手套劏屍 屍蟲湧現

製作標本時,部分動物屍體已腐爛發臭,劏開屍體,屍蟲更會一湧而出。那些年,沒有手套,沒有口罩,非人人可熬得過,37年來只有尹叔,即使被指「生人勿近」,仍堅持到底,在沒有互聯網、沒有標本課程下,參考國際文獻鑽研製作方法,至今為瀕危的歐亞水獺、穿山甲等超過100隻動物操刀製標本。


小玳瑁9月時被釣魚客釣起送往酒家烹調,好心酒家東主送牠到漁護署,再交由海洋公園照顧,可惜最終在短短數天內死亡。小玳瑁食道纏魚鈎,肚內有疑似膠袋異物,已無法進食,臨終前體重僅得3公斤。


睹動物慘死 悲人類污染

尹叔與數名同事親手製作小玳瑁標本,用鐵線及棉花支撐身體,讓牠看起來猶如在水中暢泳。今年橫屍米埔的豹貓,現亦抬頭站起來,在濕地公園的叢林裏「覓食」,彷彿重獲「第二次生命」。


尹叔說,很多動物死狀慘不忍睹,不少是人類污染環境造成,「海鷗喉嚨內有膠袋」、「在水中捕食的雀鳥頸部被魚絲纏繞」,但港人保育意識仍不足,錦田河邊滿佈膠袋垃圾,「動物雀鳥不慎進食(垃圾),隨時鯁親……以往漫天雀鳥,如今彷彿只有保育區才見到雀仔」。


手藝傳年輕同事

花盡大半生守護動物,尹叔未來會退下火線,如今只盼將一身製作標本的好功夫,傳授予年輕一代的同事。他語重心長地說:「最重要是保護環境,讓動物生存下去,這一代都做不到,下一代點算?」


明報記者 邱雅錡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