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通識導賞﹕早年交通逐個捉長青網文章

2013年12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12月29日 06:35
2013年12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每次在路上,看見車軌上的是新款電車,都總覺得看不順眼。汽車、火車,外表愈來愈圓滑,是一種時尚潮流,可是電車被去掉了稜角,就好像被強行奪走它深印在我們記憶中的味道一樣。沒錯,電車已成為舊香港回憶的一部分,無法抹去。只是,在香港的交通史裏,真正備受注目的,原來是山頂纜車,至少在歷史照片的領域裏,它光芒四射——歷史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黃廼錕,被問到哪種交通工具的照片最多時,他毫不猶豫地說﹕一定是纜車!


事實上,纜車的歷史,比電車還要早。


早在一八八一年,政府開始研究發展電車,翌年公布的《有軌電車事業條例》把工程分為六段,當中就包括山頂纜車。當時的政策,原本計劃先發展巿區交通,纜車的工程排至最後。不過後來纜車還是比電車行先一步,因為當權的洋人,還是對來往他們工作與山上別墅的交通接送最感興趣。翻查資料,一八八三年,香港人口約十七萬,山頂只有三四十戶洋人在太平山上建房,當中包括當時的港督麥當奴。而當中大力推動發展纜車的,是在山頂建有酒店的蘇格蘭高原鐵路專家。於是,纜車在不久後的一八八八年,就開始在山上穿梭來往,是香港第一個集體運輸的系統,也是亞洲最早的纜車索道系統。


洋人拍板 纜車行先一步

有豐富研究香港歷史圖片經驗的黃館長說,交通工具之中,纜車的照片數量,肯定是最多。雖然纜車技術來自西方,但對於一眾洋人攝影師來說,纜車還是好新奇。不論開山闢路鋪車軌,抑或是在車上俯瞰維多利亞城,甚至是幾個不同年代的纜車總站,都是熱門攝影題材。


火車站第二多相 英人情意結

山頂纜車以外,歷史圖片中,數量排名第二的,卻仍然不是電車,「是尖沙嘴火車總站的鐘樓」。九廣鐵路由尖沙嘴至羅湖的路段,在纜車後約二十年通車,其後,尖沙嘴才開始建火車總站。雖然早期人們來往九龍與香港,都會經從當時的九龍角天星碼頭,只是「在一九一○年代開始,有了火車站與鐘樓,這裏的照片就開始多」。黃館長說,或許因為火車站的設計像倫敦的科芬園(Covent Garden),英國人對這裏有種情意結,也當然因為不論北上廣州抑或南來香港,又或是從巿區走到新界,人們都在這裏展開旅程,所以鐘樓順理成章成為一個地標。


山頂纜車

想不到,香港的歷史照片裏,最常出現的,原來是纜車。「影來影去,要不影纜車總站,要不影路軌上的風光。」山頂纜車於一八八八年五月三十日通車,上山票價是三十仙。技術來自西方,但當時不單唐人,很多洋人都對它感到好奇,所以才有大量由外國攝影師拍下的纜車照片,「始終不是每個城巿的山坡都有纜車」。


洋人爭住影 相藏多過電車

早期的纜車,最前端的兩個座位,椅背有銅牌標明「此座位留予總督閣下」,黃館長說,港督雖然住在半山上的港督府,但山頂也建有一座避暑的別墅。在別墅建成之初,舊山頂道尚未通車,上落山頂,最快捷的方法當然就是乘纜車。


電車

一九二三年的銅鑼灣電車站,右方綠色瓦頂的,是電車候車室,後方是一九一六年建成的聖保祿醫院。


電車,算是香港最早期的陸上交通系統,在一九○四年開始通車,車身從英國車廠生產,組件運到香港再裝嵌。黃館長說,看文件資料才知道,港島的電車計劃,本來更大規模,繞足港島半個圈,更打算為此挖掘隧道,直入香港仔。而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亦曾說,政府在二○年代初,曾撥款研究電車在九龍半島行駛,只是當時的官員最後認為,世界各地很多地方都開始淘汰電車。


沙頭角火車

這張相,在今次展覽的「交通」部分的重點照片。黃館長說,沙頭角支線只運作了十六年,加上乘客以本地人居多,不像由九龍駛至廣州的主線有較多洋人乘客,所以更少機會被拍下來。


九廣鐵路於一九一○通車,來往九龍至羅湖,早期中途只有五個站﹕油麻地、沙田、大埔墟、粉嶺、上水。兩年後,沙頭角支線完工,從粉嶺站開始至沙頭角,中途有洪嶺、禾坑和石涌凹三個站,通車時全程票價為二角。圖中是一九一○年代沙頭角支線的窄軌蒸汽機車,行車期間需停車補給。仔細看可見車頭有「KCR」字樣,車廂座位背靠背。後來一九二七年沙頭角公路通車,汽車取代火車運送農作物,乘客量大幅減少,沙頭角支線於一九二八年停駛。


30至40年代的干諾道,左邊建築物的所在位置是現在的遮打大廈、Armani的旗艦店,當時門外寫着Canadian Pacific,經營遠洋輪船的航線;右邊的一幢是舊郵政總局,現在已改建環球,大廈之間的是畢打街。


砵砵車(1)

二十世紀初,香港的路面開始有汽車行駛,於是街上也開始有油站出現。不過當時的油站,並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龐大,大多是用磚瓦建成。從(圖a)裏看到的,在石塘嘴電車站旁,有三個備有油槍的油站,分別有「Shell」蜆殼、「Caltex」加德士,和現在已絕迹香港的「Socony」。


嘩啦嘩啦(2)

內燃發電的電氣船,估計在二十世紀才出現,航行時摩打會發出「嘩啦嘩啦」聲音。電氣船客量少,收費較渡輪昂貴,但由於班次及航線彈性,曾流行一時。最常聽到的,就是從前的大歌星每逢到九龍登台,深夜都乘搭嘩啦嘩啦回港島。


人力車(3)

在香港歷史裏,大部分交通工具都從西方國家傳來,尤其英國,例如巴士、電車。人力車比較特別,是從日本引入。香港最早的人力車記載,是一八七四年,在此之前,代步的有轎、馬車等。


這張相片攝於上環海岸一帶,由於臨近當時的省港澳碼頭,人力車絡繹不絕,他們大多剛登岸,所以街道旁也開滿了客棧,方便抵埗的人投棧留宿。


卜公碼頭(4)

位於畢打街街尾的碼頭,原稱畢打碼頭。畢打是香港第一個船政司,位於畢打街另一端的山頭,也叫「畢打山」。一八六九年愛丁堡公爵乘坐英國軍艦Galatea來港,就是在畢打碼頭登岸。一九○○年,政府填海後把碼頭搬至新的海旁,碼頭則改稱「卜公碼頭」,是以當時的第十二任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命名。碼頭重新命名,當時曾惹來很多西人不滿,認為碼頭有他們共同回憶,不應隨便改名獻媚。


巴士(5)

香港在一九○九年,出現首條往來尖沙嘴天星碼頭至紅磡黃埔船塢的巴士路線。不過,早期巴士服務良莠不齊,於是在一九三二年首次公開招標,批出專營港島及九龍的巴士牌照,並刊憲規定路線、班次及車資。圖中的巴士屬於早期的單層巴士,雙層巴士在一九四九年始開始引入。至於我們現在慣乘的冷氣巴,則在一九八八年才有。


小輪(6)

海底隧道在一九七二年始通車,在此之前,人們一直依靠渡輪來往港九。一八八○年,已有小輪公司出現。一八八八年的報章上,曾記錄當時的渡輪服務每隔四十分鐘至一小時開航,往返中環畢打街及尖沙嘴九龍角,逢周一及周五則停駛,補充煤炭。後來,亞美尼亞裔商人買下所有小輪,於一八九八年成立天星小輪公司。


文 陳嘉文

圖 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夢周文教基金會藏品

編輯 顏澤蓉

fb﹕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