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只有中國的經濟增速維持在合理區間內,才會為結構調整和加快改革提供了較好的時間窗口,因此,我們能否從過去十餘年的高速增長,向中速增長平穩減速,是改革能否實現的至關重要的條件。
目前,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當前債務情况(主要指企業部門)、人口結構變化、出口增速的變化與80年代末的日本相似,暗示中國可能會出現90年代初日本經濟斷崖式減速的風險,我們認為情况並沒有這麽悲觀,中國經濟要平穩減速,我們認為還有如下優勢。
居民債務較少 潛在勞動力仍多
第一,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相對健康。回顧日本90年代初經濟斷崖式減速的背景,可以發現,除企業負債率快速攀升,居民負債率也基本見頂,房地產泡沫破裂,大量企業債務需要土地或房地產作抵押,加重企業財務負擔,陷入資產價格與債務惡性循環的陷阱。
中國目前企業債務的水平與日本80年代末相似,但居民部門債務水平僅相當於日本70年代初期,如果房地產泡沫一時不被刺破,通過地價和房價擔保價值的上漲和土地出讓的收入,企業及地方政府債務尚可以得到展期,為問題的消化騰挪時間。
第二,就業結構還有較大騰挪的空間。中國目前人口結構確實與日本80年代末相似,面臨着劉易斯拐點、人口紅利拐點接踵而至,但農業就業人口佔比依舊超過30%,遠高於日本那時候10%的水平,這意味着在中國,就業從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的進一步轉移可以為勞動力市場面臨的壓力提供相當大的緩衝。宏觀政策方面需給予輔助,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和戶籍、社保制度改革要加快推進。
民企活力強 產業仍可升級
第三,夾縫求生存的民營經濟充滿活力。中國國有企業目前經營問題較多,但那些夾縫中求生存的民營企業卻充滿活力,在2013年《財富》「全球500強」中國上榜的64家國企的人均創收僅有27.8萬美元,但7家民企的人均創收卻高達49.2萬美元,比國企高77%。而且民企總資產周轉率顯著高於國企,甚至高於「全球500強」企業的平均值。如果及時推動新一輪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或進一步放開民營資本准入的限制,的確可以釋放出相當一部分增長活力來。
第四,在全球產業鏈上有繼續攀升的空間。過去10年中,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上逐步攀升,從低端生產向電氣設備和科技產品過渡,目前中國出口在全球貿易中的份額達到12%,已經超過日本80年代頂峰時期,再擴張的空間有限。
但從出口結構上來看,日本80年代後傳統的鋼鐵、造船、石化等傳統產業雖然失去優勢,但取代這些產業的是汽車、電子、機械等中高端製造業,中國也同樣具有在全球產業鏈上繼續攀升的空間
綜合分析,中國相對健康的居民資產負債表、就業結構升級的空間、在產業鏈上繼續攀升的機會、以及民營企業的活力將會使得中國經濟進入向中速增長的平穩過渡期,而不是斷崖式的下跌。這與70、80年代的日本相似,而並非90年代的日本。
然而從日本的教訓來看,80年代的日本銀行在政府規制殘存的影響下,為防止不良債權表面化進行追加貸款,使得低生產性企業僥倖得以生存,而對新興成長性企業的惜貸和逼貸又抑制了其增長。而追加的貸款又以金融機構之間互相持有的方式被吸收,其放貸能力和意願遲遲難以修復,形成了所謂的「殭屍銀行」,成為90年代銀根持續緊縮的禍根。
加快改革 推進市場化轉型
因此,中國經濟如能平穩減速,將為改革提供了較好的時間窗口,但此時各類改革的啓動要與時間賽跑,因為此前累計的債務、產能等問題只是被相對不低的增速所掩蓋,並未能完全解決。
樂觀的迹象是,本次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心較大,最大亮點是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上升為起「決定性」作用,如果能接過1978年、1994年全會的改革接力棒,將錯裝在政府身上的權力盡可能的歸還市場,我們確實可以憑藉著經濟的平穩過渡期,以改革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調整,趕在傳統的國有經濟部門不得不調整之前,使新經濟部門能夠對增長起到承接作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巴曙松 中國專論]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