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主要碳排放來自發電廠,為達至減排目標,政府預計到2020年將大幅調整本港核能佔整體發電燃料比例,或由目前23%提升至40%。本港增購內地核電勢在必行,惟安全性令人憂慮。本報翻查日本福島核事故後,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及世界核能協會多份文件,均顯示內地已承諾斥資800億元人民幣革新核電機組,暫時未顯示有安全問題,但組織關注內地核電人才不足,引入太多不同國家類型機組以致監管有困難,而資訊發放透明度亦有需要增加。
擬斥800億革新機組
中電近年已一直研究是否可以參與南中國的核電項目,由內地核電廠輸電到本港,以符合2020年需要,並增加「參與」內地核電廠運作。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認為,中電即使成功入股內地核電廠,亦無助港人監察核電廠安全問題,因中電作為投資者,對監管核電安全沒有角色,即使出問題,中電只會被通報,情况有如大亞灣核電廠一樣。
團體﹕中電入股無助監管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最新數字,內地目前有17個運作中的核反應堆,如本港鄰近的大亞灣和嶺澳核電廠(6個反應堆),同時內地有達30座核反應堆正在興建(廣東省有7座),計劃興建的則達100座。面對本港使用核能發電比例將會提升,而同時將被廣東約35反應堆「包圍」,外界仍一直關注本港若引入更多核電,港府及電力公司是否可增加參與度。
新機組操作難 寧技術降級
2011年福島核事故後,國際核機構發表多份報告,其中一份由世界核能協會引述中國國務院研究所文件,指內地近年向美國購買最新第三代核電機組(AP1000)連技術,但學習操作外國技術比想像中困難,結果不少內地核工業集團轉回購買第二代核電機組(福島的型號也是第二代)。研究所提醒,第二代機組只能運行約50至60年,故不應大量興建,以免成為日後的核安全隱憂。內地在「十二•五」規劃時亦提到,內地的核反應堆型號太多款、太多不同的安全標準與技術,令管理有困難,因此必須改善。
專才不足應付增長
世界核能協會又指另一隱憂,是國家核安全局目前只有約千名員工,但當內地大量增建核電廠時,有關人才需要在2020年增加4倍,以滿足每個核電廠都至少有30至40名監管人員,惟相較其他工業,核電員工薪酬非特別高,故擔心實際操作時欠富經驗員工。
學者:最擔憂不講究嚴謹
城大核子工程講座教授胡仲豪說,上述報告提到的都是內地核電廠潛在的安全隱憂,而令他最為擔憂的,則是內地文化未必講究嚴謹,如空氣污染、食物安全等,而事實上,過往世界各地的核事故都由可避免的人為疏忽所引致,故內地亦有同樣的風險。
明報記者 鄭穎瑩 馬耀森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