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4年的元旦,香港在一片歡樂聲中傳出一陣陣的躁動。特首梁振英出席倒數儀式,一進場便噓聲四起。元旦日的大遊行,充斥各種互相針對的氣氛:打着民主民生關懷弱勢旗號的民間人權陣線、高呼「反蝗」「反赤化」的民眾,以及「撐政府」集會儼然分庭抗禮。終審法院裁定規定新移民來港7年才能申請綜援違憲、劉兆佳教授指出中央對香港轉趨強硬,都使香港民間一片提防「赤化」的熾熱情緒火上加油。這惴惴不安的新年,預示中港矛盾將深化,勢波及政制改革的協商、社會福利政策爭議,以及社會運動的組織力。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顯示,逾兩成市民認為政府最需要處理政制問題,比例為1994年以來最高;另有四成人的新年願望為經濟、民生及政治議題,超越對個人及家庭的期許,意味市民愈來愈關心公共議題。這讓我想起前港督彭定康對香港人的一番觀察。在1995年4月2日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中,當年的彭督認為:
Truth to tell, people in Hong Kong —— better off, better-travelled, better educated —— are just as interested in politics as anyone else. Which is to say that it doesn't dominate their lives, but they don't want to be ignored, taken for granted, taken for fools, taken for a ride, consumers of good but never of ideas.
(說實在,生活好、見識廣、讀書多的香港人,跟其他人般同樣對政治感興趣。他們不會讓政治主導生活,但又不甘被忽視、被等閒視之、被當作吳下阿蒙、被愚弄、去享樂而不動腦筋。)
這寥寥數句,甚有玩味。跟台灣社會比較,香港人對政治及社會議題,少一份熱情,多一份冷漠,但卻同樣關心——「唔出聲唔代表我唔知」是一句很傳神的寫照。香港人遊行示威,最喜歡三五成群自行組織起來,而不聽「大佬吹雞」;參加佔中,未必代表完全認同教授牧師們的理論;參加反國教、爭取免費電視發牌、爭取普選的集會,也不代表完全服膺於主辦單位或組織者。
「唔出聲唔代表我唔知」
要數以萬計的香港人行出來,大都是到了「睇唔過眼」、「咪當我無到」的時刻——當有人用「大多數」等詞彙指香港人支持國民教育,當全港市民都覺得香港電視幹得不錯,但政府又偏偏無法交代不發牌的理由時,市民便自行動員起來。
如今,原本不會讓政治主導生活的香港人躁動不安了。對香港民主及社會運動來說,這可能是個時機——港人大抵對特區政府、對中港融合、地產霸權等社會現象,以至對中央都再「睇唔過眼」,覺得要「做啲嘢」,讓政府和「阿爺」「咪再當香港人無到」。相信即使中央再放狠話,也難阻擋和平佔中、公民提名繼續醞釀下去。
但同時,這股激發出來的民氣,也並非政治及輿論領袖所能預測的。它可促成十數萬人上街集會,也可化為一些強烈的情緒。當市民覺得終審法院的判決「豈有此理」時,則無論知識分子和輿論領袖如何解說,恐怕也難扭轉民情的走向。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新年願望,是香港能在這躁動的新年後,步向一個民主而開放的社會。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顯示,逾兩成市民認為政府最需要處理政制問題,比例為1994年以來最高;另有四成人的新年願望為經濟、民生及政治議題,超越對個人及家庭的期許,意味市民愈來愈關心公共議題。這讓我想起前港督彭定康對香港人的一番觀察。在1995年4月2日香港電台節目《香港家書》中,當年的彭督認為:
Truth to tell, people in Hong Kong —— better off, better-travelled, better educated —— are just as interested in politics as anyone else. Which is to say that it doesn't dominate their lives, but they don't want to be ignored, taken for granted, taken for fools, taken for a ride, consumers of good but never of ideas.
(說實在,生活好、見識廣、讀書多的香港人,跟其他人般同樣對政治感興趣。他們不會讓政治主導生活,但又不甘被忽視、被等閒視之、被當作吳下阿蒙、被愚弄、去享樂而不動腦筋。)
這寥寥數句,甚有玩味。跟台灣社會比較,香港人對政治及社會議題,少一份熱情,多一份冷漠,但卻同樣關心——「唔出聲唔代表我唔知」是一句很傳神的寫照。香港人遊行示威,最喜歡三五成群自行組織起來,而不聽「大佬吹雞」;參加佔中,未必代表完全認同教授牧師們的理論;參加反國教、爭取免費電視發牌、爭取普選的集會,也不代表完全服膺於主辦單位或組織者。
「唔出聲唔代表我唔知」
要數以萬計的香港人行出來,大都是到了「睇唔過眼」、「咪當我無到」的時刻——當有人用「大多數」等詞彙指香港人支持國民教育,當全港市民都覺得香港電視幹得不錯,但政府又偏偏無法交代不發牌的理由時,市民便自行動員起來。
如今,原本不會讓政治主導生活的香港人躁動不安了。對香港民主及社會運動來說,這可能是個時機——港人大抵對特區政府、對中港融合、地產霸權等社會現象,以至對中央都再「睇唔過眼」,覺得要「做啲嘢」,讓政府和「阿爺」「咪再當香港人無到」。相信即使中央再放狠話,也難阻擋和平佔中、公民提名繼續醞釀下去。
但同時,這股激發出來的民氣,也並非政治及輿論領袖所能預測的。它可促成十數萬人上街集會,也可化為一些強烈的情緒。當市民覺得終審法院的判決「豈有此理」時,則無論知識分子和輿論領袖如何解說,恐怕也難扭轉民情的走向。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新年願望,是香港能在這躁動的新年後,步向一個民主而開放的社會。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