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港人大衆娛樂,超過半世紀與邵逸夫結下不解之緣,實際上,「邵氏出品」一定時空在東南亞、美加以至台灣華人社會都具支配性地位,35年前大陸改革開放初期,卲氏式娛樂也可算是內地演藝事業改革開放的「啟蒙老師」;除了娛樂事業的巨大成就,邵逸夫投身慈善事業,特別是重點捐助內地中西部教育建設,晚年創設「邵逸夫獎」,鼓勵科學發展,都是他回饋社會之舉。邵逸夫一生,事業成就輝煌,為民衆帶來歡樂,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希望,他告別人生舞台,引發追思緬懷。
當年競爭激烈
卲氏出品創意澎湃
上世紀50年代,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開始拍攝電影,在他領導之下,香港電影人才輩出,創意澎湃,當年卲氏電影推出的劇種,無論是黃梅調、風月片、武打片,或是古裝美女使人神魂顛倒、陽剛猛男讓人血脈賁張, 都調校着市民的口味,帶領潮流,成為一時風尚。香港電影業最興旺的年代,卲氏電影面對激烈競爭,邵逸夫也有跌眼鏡的日子,未能把李小龍、許冠文等引為所用,使他們成為業界強勁對手,不過,總的而言在香港與各地華人社會,卲氏電影長期有壓倒性優勢,為觀衆提供不同口味的光影娛樂。「卲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口號,已經成為具標誌性的集體回憶。
除了電影市場,1967年,邵逸夫參與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提供免費電視服務,透過無綫電視滲透率高的特質,連同電影製作,邵逸夫在大衆化娛樂擁有更多、更大話語權;其後他全面主政無綫電視,成為傳媒大亨,由於無綫營運成功,長期在收視率大幅領先和壓倒對手,邵逸夫實際上有權決定港人日常得到什麼娛樂;相應地,由香港輻射到華人社會, 卲逸夫手執電影、電視兩大商業利器,除了為他賺得龐大財富,在海內外則無形中打造了凝聚華人社會的平台。從這個角度審視,「卲氏王國」已非演藝娛樂事業那麼簡單,而是成為華人社會的共同語言,特別是在大陸關閉鎖國的日子,卲氏在電影、電視觸及的中華文化,甚至起着禮失求諸野的作用。
卲逸夫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有很多原因,包括與時俱進、把握時機;長袖善舞、經營得法;獨具慧眼、發掘具潛質的明星大紅大紫之後,邵氏因而有極其可觀進帳等。不過,演藝娛樂事業成敗關鍵,視乎是否有創意、是否為民衆接受;卲氏電影與無綫電視以往的節目備受觀衆追捧,主要是創意不絕,經常推陳出新,而邵逸夫鼓勵創作,他也需要不斷創新,事實上,當年電影、電視業界競爭十分激烈,缺少創意結果會帶來票房不振、收視率低收,所以,回顧卲氏統領電影、電視市場的日子,也是香港創意產業最具發展空間和豐收的日子。
可惜,在卲氏淡出電影市場,無綫電視一台獨大、變相居於壟斷位置之後,娛樂創意產業急速式微,特別在免費電視市場,亞視長期不濟,無綫不思進取,整體電視產業宛如一潭死水,雖然無礙無綫繼續賺大錢,但是電視節目質素與市民期望,存在較大落差,從月前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決定引發的爭議,連無綫台慶的王牌節目也收視率大跌,觀衆對無綫缺乏創意的不滿,可見一斑。最近10多年,本港演藝娛樂事業,在區內不但失去領導地位,更成為其他國家、地區演藝娛樂的「堆填區」,撫今追昔,晚年的邵逸夫若在創意方面對無綫多加鞭策,或許不致出現目前這種花果飄零局面。無綫中人哀悼卲老闆逝去之餘,檢視先生走過的足迹,期望他們重溫創意對無綫成功的重要作用,然後努力一洗頹風,以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邵逸夫使無綫電視成為本港最具威力的媒體,其社會公器本質,若在規範下與企業一併傳承,則對社會是一筆珍貴資產。例如,若無綫電視由信託基金持有,明文規定其屬性、角色、職能,即使基金由卲氏家族擁有控制性股權,但是由專業人士管理,分開企業的擁有權和管理權,這樣的話,無綫電視賴以成功的企業文化,就可以延續傳承下去,只是邵逸夫未能突破華人企業傳統,雖然現在無綫並非由卲氏後人擁有,但是它已經成為一個可以隨意買賣的企業,若再有易手,則無綫電視成功的宗旨能否持續下去,相信誰也沒有把握。
強化「邵逸夫獎」
更好地造福社會
另外,邵逸夫晚年創立的「邵逸夫獎」,原意仿效諾貝爾獎,成為鼓勵和嘉許科學家研究的獎項,11年來,每年頒發數學、生命科學和天文學3個獎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邵逸夫創設這個獎項,用意極佳,只是迄今所見,就學術含金量和國際知名度而言,與諾貝爾獎相比有較大差距;若邵逸夫欲藉此流芳後世,顯然力有不逮,而且在他身故之後,有關獎項會否被進一步被淡忘,值得注意。邵逸夫的事功超逾地域,「邵逸夫獎」某一程度並非他個人的事,我們認為公權力(包括中國當局)宜適度介入,例如協助推廣等,強化獎項的權威和學術地位,使「邵逸夫獎」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諾貝爾獎」,更好地實踐邵逸夫造福社會的宏願。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當年競爭激烈
卲氏出品創意澎湃
上世紀50年代,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開始拍攝電影,在他領導之下,香港電影人才輩出,創意澎湃,當年卲氏電影推出的劇種,無論是黃梅調、風月片、武打片,或是古裝美女使人神魂顛倒、陽剛猛男讓人血脈賁張, 都調校着市民的口味,帶領潮流,成為一時風尚。香港電影業最興旺的年代,卲氏電影面對激烈競爭,邵逸夫也有跌眼鏡的日子,未能把李小龍、許冠文等引為所用,使他們成為業界強勁對手,不過,總的而言在香港與各地華人社會,卲氏電影長期有壓倒性優勢,為觀衆提供不同口味的光影娛樂。「卲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口號,已經成為具標誌性的集體回憶。
除了電影市場,1967年,邵逸夫參與創辦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提供免費電視服務,透過無綫電視滲透率高的特質,連同電影製作,邵逸夫在大衆化娛樂擁有更多、更大話語權;其後他全面主政無綫電視,成為傳媒大亨,由於無綫營運成功,長期在收視率大幅領先和壓倒對手,邵逸夫實際上有權決定港人日常得到什麼娛樂;相應地,由香港輻射到華人社會, 卲逸夫手執電影、電視兩大商業利器,除了為他賺得龐大財富,在海內外則無形中打造了凝聚華人社會的平台。從這個角度審視,「卲氏王國」已非演藝娛樂事業那麼簡單,而是成為華人社會的共同語言,特別是在大陸關閉鎖國的日子,卲氏在電影、電視觸及的中華文化,甚至起着禮失求諸野的作用。
卲逸夫在娛樂事業的成就,有很多原因,包括與時俱進、把握時機;長袖善舞、經營得法;獨具慧眼、發掘具潛質的明星大紅大紫之後,邵氏因而有極其可觀進帳等。不過,演藝娛樂事業成敗關鍵,視乎是否有創意、是否為民衆接受;卲氏電影與無綫電視以往的節目備受觀衆追捧,主要是創意不絕,經常推陳出新,而邵逸夫鼓勵創作,他也需要不斷創新,事實上,當年電影、電視業界競爭十分激烈,缺少創意結果會帶來票房不振、收視率低收,所以,回顧卲氏統領電影、電視市場的日子,也是香港創意產業最具發展空間和豐收的日子。
可惜,在卲氏淡出電影市場,無綫電視一台獨大、變相居於壟斷位置之後,娛樂創意產業急速式微,特別在免費電視市場,亞視長期不濟,無綫不思進取,整體電視產業宛如一潭死水,雖然無礙無綫繼續賺大錢,但是電視節目質素與市民期望,存在較大落差,從月前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決定引發的爭議,連無綫台慶的王牌節目也收視率大跌,觀衆對無綫缺乏創意的不滿,可見一斑。最近10多年,本港演藝娛樂事業,在區內不但失去領導地位,更成為其他國家、地區演藝娛樂的「堆填區」,撫今追昔,晚年的邵逸夫若在創意方面對無綫多加鞭策,或許不致出現目前這種花果飄零局面。無綫中人哀悼卲老闆逝去之餘,檢視先生走過的足迹,期望他們重溫創意對無綫成功的重要作用,然後努力一洗頹風,以告慰先生在天之靈。
邵逸夫使無綫電視成為本港最具威力的媒體,其社會公器本質,若在規範下與企業一併傳承,則對社會是一筆珍貴資產。例如,若無綫電視由信託基金持有,明文規定其屬性、角色、職能,即使基金由卲氏家族擁有控制性股權,但是由專業人士管理,分開企業的擁有權和管理權,這樣的話,無綫電視賴以成功的企業文化,就可以延續傳承下去,只是邵逸夫未能突破華人企業傳統,雖然現在無綫並非由卲氏後人擁有,但是它已經成為一個可以隨意買賣的企業,若再有易手,則無綫電視成功的宗旨能否持續下去,相信誰也沒有把握。
強化「邵逸夫獎」
更好地造福社會
另外,邵逸夫晚年創立的「邵逸夫獎」,原意仿效諾貝爾獎,成為鼓勵和嘉許科學家研究的獎項,11年來,每年頒發數學、生命科學和天文學3個獎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邵逸夫創設這個獎項,用意極佳,只是迄今所見,就學術含金量和國際知名度而言,與諾貝爾獎相比有較大差距;若邵逸夫欲藉此流芳後世,顯然力有不逮,而且在他身故之後,有關獎項會否被進一步被淡忘,值得注意。邵逸夫的事功超逾地域,「邵逸夫獎」某一程度並非他個人的事,我們認為公權力(包括中國當局)宜適度介入,例如協助推廣等,強化獎項的權威和學術地位,使「邵逸夫獎」成為名副其實的「東方諾貝爾獎」,更好地實踐邵逸夫造福社會的宏願。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