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精神科專科醫生黃以謙向本報表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會有不同徵狀,例如情境再現(flashback,即造成創傷的情境再次閃回)、持續發噩夢、迴避造成創傷的原因(例如曾遇巴士交通意外,可能會見到巴士站便掉頭)或是變得脾氣不穩(如易為小事情大鬧情緒)等。
持續會診 「無厘頭」話題突擊
黃以謙認為,真正的PTSD檢測並不容易被騙倒。他解釋,精神科醫生並不會全盤相信病人的講法,會不斷給予試驗,觀看其反應來判斷,例如會說些「無厘頭」的話來測試對方,又或要求對方至少重溫造成創傷的事件幾次,以對比其講法和反應是否吻合,而像臉色發白等的情緒反應亦難以偽裝。他補充,醫生一般會持續與病人會面幾次,而不會單憑一次會面就下最終判斷,這令病人弄虛作假的成功機會大減。
黃以謙懷疑,與涉案者作診斷的醫生也許有所粗疏才會走漏偽裝病人。他又懷疑美國精神科醫生較普遍依賴檢查清單來作診斷,而不是像香港和英國般花更多時間於面對面溝通來問診,或是因此增加出現漏網之魚的機會。《紐約時報》去年曾報道,由於交談治療(talk therapy)耗時卻不賺錢,愈來愈多美國精神科醫生不願對此付出心力,寧願向病人提供藥物了事,但有研究顯示交談治療的療效要高得多。
明報記者 周宏量
持續會診 「無厘頭」話題突擊
黃以謙認為,真正的PTSD檢測並不容易被騙倒。他解釋,精神科醫生並不會全盤相信病人的講法,會不斷給予試驗,觀看其反應來判斷,例如會說些「無厘頭」的話來測試對方,又或要求對方至少重溫造成創傷的事件幾次,以對比其講法和反應是否吻合,而像臉色發白等的情緒反應亦難以偽裝。他補充,醫生一般會持續與病人會面幾次,而不會單憑一次會面就下最終判斷,這令病人弄虛作假的成功機會大減。
黃以謙懷疑,與涉案者作診斷的醫生也許有所粗疏才會走漏偽裝病人。他又懷疑美國精神科醫生較普遍依賴檢查清單來作診斷,而不是像香港和英國般花更多時間於面對面溝通來問診,或是因此增加出現漏網之魚的機會。《紐約時報》去年曾報道,由於交談治療(talk therapy)耗時卻不賺錢,愈來愈多美國精神科醫生不願對此付出心力,寧願向病人提供藥物了事,但有研究顯示交談治療的療效要高得多。
明報記者 周宏量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