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改諮詢進行了一個多月,從各方說法和立場,顯示泛民陣營與中央、建制陣營分歧的鴻溝,不但未見收窄,反而有深化趨勢,其中公民提名訴求攻防戰,雙方各不相讓。按現行法律層面、政治現實等情况,公民提名成為特首普選辦法一部分的可能性不大,泛民與其於此耗費精力,不如思考發揮公民元素最大程度上影響提名委員會,爭取泛民人士成為候選人,促成出現真普選,產生具有認受性特首的局面。
三軌制方案若綑綁
無助推進政改討論
泛民提出公民提名,目的為抗衡篩選,當局就此步步為營,以提委會集體提名,提名權須實質、不能被削弱或架空等應對。所以,泛民除非推翻《基本法》、全國人大解釋與決定所設定的提委會法律框架,否則即使提出有公民提名的方案,也要顧及提委會的職權和職能,因為若陷入違反基本法的爭議,當局肯定佔優勢,屆時只會是一場泥漿摔角,無助整體大局。
泛民提出的公民提名,以學民思潮的方案最極端,由全港350萬名合資格選民組成提名委員會,特首候選人須取得提委會最少10萬名委員推薦。這個方案,完全無視法律規定和政治現實,意義不大,作為學生本諸政治理想提出來,人們可以理解;泛民黨派作為政圈中人,雖然同樣觸及公民提名,但是方案具體提法較務實,並非如學民思潮般天馬行空。即使如此,泛民提出的公民提名若繞過提委會,仍然只會徒添爭拗。
例如真普聯提出的「三軌制」方案,其中公民提名部分,倡議參選人獲得1%登記選民提名,提委會就須予確認;另外,有關政黨提名,三軌制方案倡議在最近一次立法會直選,獲得全港總有效票數5%或以上的政團,可單獨或聯合提名一名候選人,提委會須予確認。這兩個倡議,提委會都只能夠照單全收地「須予確認」,與中央堅持的提委會職能有根本差異。
就此,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回應提問時,重申任何削弱、架空提委會權力的方案,都不符合基本法的精神;律政司長袁國強更直接表示,考慮方案是否違反基本法,關鍵在於提委會如何行使權力,如果提委會不能選擇,只是「形式」地確認提名,他認為方案很大可能違反基本法。當然,真普聯可以在法理層面爭拗,但是由於三軌制方案使提委會形同橡皮圖章,所以,從問世開始就被當局抗拒,對推進政改討論,看不到有積極作用。
真普聯召集人鄭宇碩表示,三軌方案是「單一完整方案」、「拎開任何一部分都唔係真普聯方案」,這個說法,若等於當局不接受真普聯的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泛民就會否決政府提出的方案,則2017年之後政制原地踏步的可能性很大。真普聯的取態,或許不能排除現在是開天索價,視情况發展會尋求妥協,而當其他民主黨派認為真普聯三軌方案「缺一不可」之際,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強調民主黨對三軌方案的理解並非綑綁,亦不是缺一不可;不知道泛民黨派對三軌制方案的解讀──綑綁或非綑綁──哪一個較符合事實,客觀上,民主黨的解讀有較大空間,較能避免出現談不下去的局面。
泛民應揚長避短
動員市民倒迫提委會
民意調查顯示多數人支持公民提名,主要為了抗衡提委會篩選,只是法理和現實上,若要把公民提名寫入選舉辦法,難度極大。我們認為,泛民應該思考把公民提名轉化為公民元素,只要能夠衝開篩選的樊籠,是否稱作公民提名意義不大。在特首選舉,若能善用公民元素,有望影響提名結果。設若一名參選人在社會上得到普遍支持,提委會卻將他/她篩走,則這樣的選舉的正當性,和當選特首的認受性,都會受到質疑。事實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說過提委會的提名會受選民意願的影響,因此,善用公民元素,使之影響提名結果,較爭取毫無把握的公民提名,會更實際和有效。
其實,公民元素除了在提名階段起作用,還有望建立起特首普選的互動模式。例如,只要泛民參選人能夠入閘,選舉法例不可能阻止他/她尋求選民支持,泛民參選人屆時一邊游說提名委員支持,一邊發動市民支持,若能取得數以十萬計選民聯署,入閘時不僅聲勢浩大,對提委會也會起到倒迫作用。建制派參選人即使獲得較多提名委員支持,若沒有選民聯署支持,聲勢就會被泛民候選人比下去,陷於被動,為免選戰捱打,屆時建制派候選人極有可能也會發動市民聯署支持,北京為免建制派候選人落敗,只能隻眼開隻眼閉,公民提名就會變成政治現實,「行之有效」之後,會成為特首選舉的指定動作,形成慣例,實際上變相實現了公民提名。
衝破篩選,並非只有形式上的公民提名或政黨提名,還有其他途徑,泛民若糾纏在當局有優勢的現行框架,意圖繞過提名委員會,較難成功;泛民的生命力在於得到較多市民支持,即使在現行提委會的框架,泛民人士只要能夠入閘,就有獲得提名出選的機會,而由公民提名演變出來的公民元素,是出現真普選之所繫。所以,如何善用公民元素,是泛民應該聚焦的議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三軌制方案若綑綁
無助推進政改討論
泛民提出公民提名,目的為抗衡篩選,當局就此步步為營,以提委會集體提名,提名權須實質、不能被削弱或架空等應對。所以,泛民除非推翻《基本法》、全國人大解釋與決定所設定的提委會法律框架,否則即使提出有公民提名的方案,也要顧及提委會的職權和職能,因為若陷入違反基本法的爭議,當局肯定佔優勢,屆時只會是一場泥漿摔角,無助整體大局。
泛民提出的公民提名,以學民思潮的方案最極端,由全港350萬名合資格選民組成提名委員會,特首候選人須取得提委會最少10萬名委員推薦。這個方案,完全無視法律規定和政治現實,意義不大,作為學生本諸政治理想提出來,人們可以理解;泛民黨派作為政圈中人,雖然同樣觸及公民提名,但是方案具體提法較務實,並非如學民思潮般天馬行空。即使如此,泛民提出的公民提名若繞過提委會,仍然只會徒添爭拗。
例如真普聯提出的「三軌制」方案,其中公民提名部分,倡議參選人獲得1%登記選民提名,提委會就須予確認;另外,有關政黨提名,三軌制方案倡議在最近一次立法會直選,獲得全港總有效票數5%或以上的政團,可單獨或聯合提名一名候選人,提委會須予確認。這兩個倡議,提委會都只能夠照單全收地「須予確認」,與中央堅持的提委會職能有根本差異。
就此,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回應提問時,重申任何削弱、架空提委會權力的方案,都不符合基本法的精神;律政司長袁國強更直接表示,考慮方案是否違反基本法,關鍵在於提委會如何行使權力,如果提委會不能選擇,只是「形式」地確認提名,他認為方案很大可能違反基本法。當然,真普聯可以在法理層面爭拗,但是由於三軌制方案使提委會形同橡皮圖章,所以,從問世開始就被當局抗拒,對推進政改討論,看不到有積極作用。
真普聯召集人鄭宇碩表示,三軌方案是「單一完整方案」、「拎開任何一部分都唔係真普聯方案」,這個說法,若等於當局不接受真普聯的公民提名和政黨提名,泛民就會否決政府提出的方案,則2017年之後政制原地踏步的可能性很大。真普聯的取態,或許不能排除現在是開天索價,視情况發展會尋求妥協,而當其他民主黨派認為真普聯三軌方案「缺一不可」之際,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強調民主黨對三軌方案的理解並非綑綁,亦不是缺一不可;不知道泛民黨派對三軌制方案的解讀──綑綁或非綑綁──哪一個較符合事實,客觀上,民主黨的解讀有較大空間,較能避免出現談不下去的局面。
泛民應揚長避短
動員市民倒迫提委會
民意調查顯示多數人支持公民提名,主要為了抗衡提委會篩選,只是法理和現實上,若要把公民提名寫入選舉辦法,難度極大。我們認為,泛民應該思考把公民提名轉化為公民元素,只要能夠衝開篩選的樊籠,是否稱作公民提名意義不大。在特首選舉,若能善用公民元素,有望影響提名結果。設若一名參選人在社會上得到普遍支持,提委會卻將他/她篩走,則這樣的選舉的正當性,和當選特首的認受性,都會受到質疑。事實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李飛說過提委會的提名會受選民意願的影響,因此,善用公民元素,使之影響提名結果,較爭取毫無把握的公民提名,會更實際和有效。
其實,公民元素除了在提名階段起作用,還有望建立起特首普選的互動模式。例如,只要泛民參選人能夠入閘,選舉法例不可能阻止他/她尋求選民支持,泛民參選人屆時一邊游說提名委員支持,一邊發動市民支持,若能取得數以十萬計選民聯署,入閘時不僅聲勢浩大,對提委會也會起到倒迫作用。建制派參選人即使獲得較多提名委員支持,若沒有選民聯署支持,聲勢就會被泛民候選人比下去,陷於被動,為免選戰捱打,屆時建制派候選人極有可能也會發動市民聯署支持,北京為免建制派候選人落敗,只能隻眼開隻眼閉,公民提名就會變成政治現實,「行之有效」之後,會成為特首選舉的指定動作,形成慣例,實際上變相實現了公民提名。
衝破篩選,並非只有形式上的公民提名或政黨提名,還有其他途徑,泛民若糾纏在當局有優勢的現行框架,意圖繞過提名委員會,較難成功;泛民的生命力在於得到較多市民支持,即使在現行提委會的框架,泛民人士只要能夠入閘,就有獲得提名出選的機會,而由公民提名演變出來的公民元素,是出現真普選之所繫。所以,如何善用公民元素,是泛民應該聚焦的議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