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擱淺江豚罕見子宮生瘤長青網文章

2014年01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1月10日 06:35
2014年01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海洋公園保育基金2011年起資助中山大學海洋學院,進行監察珠江口海豚生態環境研究,發現珠江口一帶中華白海豚的體內含重金屬量持續上升,擔心影響其免疫及生殖力,惟拒評港珠澳大橋等工程影響。基金去年亦於香港境內分別發現9及19條擱淺白海豚及江豚,並在江豚屍體內發現兩宗罕見子宮生瘤個案,擔心與海水含重金屬有關。有環保組織批評該研究「只研不究」,無正視珠江口各項工程對環境的影響。


中華白海豚含禁用農藥

保育基金由2011年至今共贊助海洋學院108萬元,以進行「中華白海豚基因資料庫」及「生化指標庫」等研究。上述兩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吳玉萍稱,解剖擱淺中華白海豚進行分析時發現,白海豚體皮下脂的DDTs等有機氯農藥含量未見下跌,但DDTs實屬禁用農藥,故對發現感驚訝。另外研究亦發現白海豚體內銅等金屬含量有上升。


拒評港珠澳大橋工程對環境影響

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指出,轄下的鯨豚擱淺行動組去年共發現28條擱淺海豚屍體,當中2條雌性江豚的子宮內更發現腫瘤,其中一條的腫瘤更多達4個。她引述獸醫指出,雌性海豚子宮生腫瘤個案極少,相信是內分泌系統有問題所致,暫未知成因,但團隊都想知道腫瘤與海水中的重金屬是否有關。


吳玉萍續解釋,海豚體內污染物源自陸地,經河川流入江口再進入海豚身體,所以只要珠江口一帶人類污染物排放量不減,雄性白海豚體內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便會繼續累積,雌性生育時則會將體內毒素傳予下一代。


被問到政府在改善環境方面的責任及港珠澳大橋對環境的影響,她不願回應,但希望政府進行環評時能考慮至少3至5個機構的報告,不應偏聽。


擬制定「生化指標」監察海豚生態環境

吳續稱,學院正計劃制定「生化指標」助監察海豚生態環境,該指標包括水質、食物鏈等監察數據,望透過指標監控環境,在環境急速惡化前能有行動,以防海豚受嚴重影響。


但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洪家耀批評,有關海洋環境的研究各環保組織已經常進行,污染嚴重是共識,認為基金會若是要改善環境,應直接批評影響環境的工程如港珠澳大橋及各地政府的保育政策,而非繼續花錢進行環境評估。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