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為了減少垃圾帶來的廢物處理及對環境污染的問題,政府大力推動「惜食」運動,媒體上有不少「大嘥鬼」的宣傳單張(圖),政府官員粉墨登場示範如何善用或回收廚餘,民間亦有不少團體相配合。除推動減少廚餘外,有些民間組織成立食物銀行,亦有熱心志願人士自發呼籲市民將家中多餘或沒用的物品轉送有需要人士,做到善用資源助己助人。
知慳識儉被指「過時」
回想兒時父母常常叮囑「知慳識儉」,家中兄弟姊妹眾多,衣服鞋履輪流穿著,只有每年農曆年才可以買新衣新鞋。當時沒有廚餘的概念,因為有時候食物不足,遑論廚餘!家中食品總離不開炒飯、炒雜錦等,大家也不以為意。節儉是一種美德,是選擇媳婦的重要考慮。年輕時的愛情故事,標榜愛情至上,是「有情飲水飽」的年代,物質次要。較早前網上瘋傳一則短片,《男人一生,只為尋覓一個肯同自己捱麥記的女人》,道出當代男生心聲,反映今天新一代追求的價值觀已不同。
時代變了,隨着香港經濟發展,家庭收入得到改善,物質生活變得豐富,加上家庭計劃推行有效,大部分夫婦都只是「一個起兩個止」,父母努力滿足子女的要求,希望給他們最好的生活。如是者,物質豐富令大家不知不覺間製造了多餘的用品,包括食物、衣衫、玩具、文具、禮品等。
沒有慳儉經歷 難有說服力
其實無論是「惜食」活動、回收廚餘,或廢物回收再用,在本質上與節儉是大同小異。我們固然知道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及它所帶來的好處,亦知道即使富裕的社會仍然有人三餐沒溫飽,但要令大家學習慳儉變得困難,因為沒有經歷,所以沒有說服力。唯有透過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角度,才會容易受落,可以在社會上引起大家關注。
在推行不同的惜食campaign、回收廚餘時,有相應的政策(如將啟用的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設立全港性的廚餘回收系統、與食肆、超市的合作、資助相關的NGO固然重要,但我們仍缺乏一個因素——親身的經歷。一如其他運動,必須從自身行為改變,才能做到治本。也許是回到基本步的時候,由慳儉等同積福積財的角度去推動,並讓市民更多了解香港貧窮人士的生活,令大眾能從心底去感受到「惜食」及珍惜的重要,可能會有更好效果。
中電企業發展總裁
[莊偉茵 莊諧並重]
知慳識儉被指「過時」
回想兒時父母常常叮囑「知慳識儉」,家中兄弟姊妹眾多,衣服鞋履輪流穿著,只有每年農曆年才可以買新衣新鞋。當時沒有廚餘的概念,因為有時候食物不足,遑論廚餘!家中食品總離不開炒飯、炒雜錦等,大家也不以為意。節儉是一種美德,是選擇媳婦的重要考慮。年輕時的愛情故事,標榜愛情至上,是「有情飲水飽」的年代,物質次要。較早前網上瘋傳一則短片,《男人一生,只為尋覓一個肯同自己捱麥記的女人》,道出當代男生心聲,反映今天新一代追求的價值觀已不同。
時代變了,隨着香港經濟發展,家庭收入得到改善,物質生活變得豐富,加上家庭計劃推行有效,大部分夫婦都只是「一個起兩個止」,父母努力滿足子女的要求,希望給他們最好的生活。如是者,物質豐富令大家不知不覺間製造了多餘的用品,包括食物、衣衫、玩具、文具、禮品等。
沒有慳儉經歷 難有說服力
其實無論是「惜食」活動、回收廚餘,或廢物回收再用,在本質上與節儉是大同小異。我們固然知道珍惜食物的重要性及它所帶來的好處,亦知道即使富裕的社會仍然有人三餐沒溫飽,但要令大家學習慳儉變得困難,因為沒有經歷,所以沒有說服力。唯有透過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角度,才會容易受落,可以在社會上引起大家關注。
在推行不同的惜食campaign、回收廚餘時,有相應的政策(如將啟用的小蠔灣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設立全港性的廚餘回收系統、與食肆、超市的合作、資助相關的NGO固然重要,但我們仍缺乏一個因素——親身的經歷。一如其他運動,必須從自身行為改變,才能做到治本。也許是回到基本步的時候,由慳儉等同積福積財的角度去推動,並讓市民更多了解香港貧窮人士的生活,令大眾能從心底去感受到「惜食」及珍惜的重要,可能會有更好效果。
中電企業發展總裁
[莊偉茵 莊諧並重]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