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兒難雜症﹕傳統奧運精神與香港精神長青網文章

2014年04月1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4年04月16日 06:35
2014年04月1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4年冬季奧運會早已在俄羅斯索契舉辦過,這是一個重要的國際綜合性體育賽事。在冬奧之後,我有一些想法。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什麼是傳統奧運精神?原本的奧運精神很簡單,是來自多國的運動員,展示他們最優秀的運動技能。或賽跑,或標槍,或擲鐵餅,經過嚴格訓練,來過公平競技。這些精彩的體育運動後面,是長時間的培訓、犧牲精神。其實奧運精神,不管你是一個運動員,或是一個律師、醫生,任何專業都應該擁有這份精神,所謂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實踐。


但是如今,有些現代奧運項目往往是非常危險的,參加者要經過多年訓練,甚至從很年輕時候開始,他們往往通過長期磨練,傷害或磨損自己的身體,我認為這是違反原來的奧林匹克精神。


不過,這份後現代的「奧運精神」,並不適用於香港兒童 。現今香港父母大多不希望讓孩子參與痛苦、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培訓。香港過去在奧運會曾寫下精彩的成功故事,講述香港艱苦拼搏精神,例如在滑浪風帆和單車項目,他們並不僅僅滿足於奧運會中的親身小經歷,相反,他們決志去追求和實現頂級卓越成就。然而,我們在電視上聽到冬奧香港參賽者告訴我們,他並非追求實現頂級卓越成就的奧運精神,只在於經歷體驗一下奧運。此外,在今次冬奧中,這位首天參與比賽並輸掉了的唯一香港參與者,亦認為沒有隨行的團隊醫生是謂美中不足。


我認為奧運比賽期間,最有可能受損傷的是創傷身體部位或內臟,在發生事故或受傷的情况下,參賽者應經當地醫院接受專門護理,如骨科、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或重症監護專科,一位隨團的醫生,是絕對不夠的,兼且也不夠熟悉當地設施,如使用不熟悉的設施,進行外科手術是極其危險的。反之我們可能需要隨團的心理醫生、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社會工作者,來照顧年輕運動員可能在衣、食、住、行上,或是心理上的需要,遠遠超過隨團的骨科、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或重症監護專科醫生。


港父母過分保護青少年

奧運精神是在友誼和非危險環境中的公平競技,實現團隊精神和頂級卓越成就。我相信,每個人都在電視機前對冰壺(Curling)比賽着迷。整個團隊精神,表現得漓淋盡致,球隊的隊長小心翼翼投出冰壺,部分成員再盡心盡性、盡意盡力, 在冰壺前方的冰地猛擦,動作有趣,比賽是沒有可見的太大危險,不會傷害運動員。比賽結束後,沒有人會記得個別運動員的名字,但榮耀歸獲勝的國家。


相反,香港精神是盡可能保護青少年,不要讓他們嘗到跌倒的滋味、痛苦或生活中的失敗。這種香港父母眼中的「香港精神」跟現代「奧運精神」實在相距甚遠。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

韓錦倫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