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江水是香港用水的主要來源之一,而位於江西省南部贛州市安遠縣的三百山深山內,就是東江的源頭。為確保水質,東江源區138平方公里範圍被列為生態保護區,大型工廠等可能污染環境的產業均在嚴禁之列,令安遠縣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當地政府希望由中央牽頭,透過江西、廣東及香港等各方協商,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態補償機制,以更好地保護東江源區生態及水質。明報記者 陳小強 江西贛州報道
「江西九十九條河,只有一條通博羅」。江西省的河流都是從南向北,匯入贛江並進入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只有東江是南下流向廣東的博羅、河源,到東莞匯集後再輸往香港。據安遠縣政府稱,雖然水源區內有潛在價值6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礦產資源(包括稀土),卻無法開發,而近30年來當地也陸續關閉原有數百個中小型企業,令該縣每年減少1300萬元收入。
安遠縣環保局副局長黃益民表示,東江源區的138平方公里被列為生態保護區,包括禁止砍伐樹木,嚴格限制工業,而在核心區58平方公里範圍(除旅遊區)更禁止閒人進入。記者日前乘車從三百山門出發,要在山路上行約半小時才抵達東江源頭的瀑布,周圍是一片綿延茂密森林的大山。黃益民稱,源頭的水質屬於國家一類水質(可直接飲用),而山區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6.7萬個,品質極高。
黃益民承認,由於要保護環境,對安遠發展經濟構成很大的壓力,也影響到老百姓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他指出,由於國家尚無「生態補償法」,因此,對下游等同「無償供水」。當地有官員稱,2008年夏季,安徽巢湖發生嚴重藍藻污染,直接影響附近約300萬人口,中央為治理巢湖,迅速撥款數億元,「我們對東江源保護得很好,沒有得過國家的補償,確實不太公平」。
「得不到補償不太公平」
安遠縣委宣傳部長張偉引述水利專家的測算指出,從三百山東江源頭流入廣東的水量,約佔東江下游總流量的36%,因此安遠的環保壓力一直很大。也有官員表示,由於長期無法和廣東省方面談妥生態補償問題,因此應由中央牽頭,召集國務院港澳辦、環保部、林業局、廣東省、江西省及香港特區等方面進行會商,研究出一套合理可行的辦法,以長期保護好東江源區的生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