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看畢《五個小孩的校長》走出戲院,不論男女,每個人都哭得雙眼紅腫。
電影很平實,人物很平凡,卻很催淚,或許因為故事太真實。
誰想到香港現在還有這麼窮困的家庭?
誰想到一位有心人連名牌國際幼稚園校長也不做,寧願當上「$4500鄉村校長」,為的是讓五個小孩免費有書讀?
快六年了,呂麗紅校長至今月薪仍是四千五百元,不止自願凍薪,還將人工用於學校和學生身上。
「這不是一份工作,這是一個使命。」她說得輕描淡寫。
她當年提早退休,脫離了一個令她失望的教育體制,因為使命感,投進了這個孤苦無依的校園。
電影裏楊千嬅所演的,呂校長說「都是真的」,故事太多了,誰能想像這六年來肩負的使命,她是如何抱着五個孩子在泥濘雨水之中走過來?
快樂,是在困境中堅毅掙扎,是在別人窮困潦倒之時,伸出手去幫一把。
走進真實的元朗元岡幼稚園,推開課室門那一剎,一張張天真無邪的小臉仰頭望着你,燦爛地笑,那刻,又開始讓人熱淚盈眶。
勤力家訪 兼任「社工」
邀請呂校長和學生一起拍照,小孩子急忙湧到校長身邊,幾雙大眼睛好奇地盯着攝影師,呂校長把臉貼到學生的額頭上,輕輕親一親,真的好溫馨。小孩的一舉一動,呂校長看在眼裏,二○○九年初到幼稚園任職,她留意到有學生特別瘦弱,於是帶着一大袋牛奶雞蛋家訪去。學生住鐵皮屋,父親賣鐵維生,三四歲小孩會陪新來港的媽媽去買餸、拉車仔、幫手開飯,就如電影中的小雪特別生性。也許有人不信香港還有這麼窮的人,但呂校長說,小雪家已經算寬敞,她有學生住在錦田的農舍,月租幾百元,家裏只放得下一張牀,木架上放火水爐,電線吊在頭頂,牆是有破洞有縫的鐵皮,那年冬天只有攝氏六度,冷風嘯嘯,她怕買暖爐給他們家用電有危險,只能教他們用暖水袋。
地產商泥頭堵家 學生父母拒家訪
還有嘉嘉一家,不知為何小孩父母總是拒絕家訪,但小孩卻童真地說:「校長我真的很想你來,但好多泥㗎,好多泥!」她最初不明白,原來地產商逼遷,將泥頭圍堵他們家,泥牆比電影裏的還要高,孩子的確一腳泥,導演也拍得細心。「我想鼓勵他們,告訴他們不是沒有辦法。」她不向惡勢力低頭,去找相關部門投訴。電影並非全依照五個學生的背景去拍攝,但每件事都曾發生在不同的小孩身上,「真是點滴在心頭」。「我教導小孩,而電影教導大人,大家為這個社會出一分力、守望相助。獅子山下精神依然有的。」她現在每星期還會家訪幾次,只有五個學生那年,一天去幾次,她既是校長、老師,也是關懷幫助學生家庭的社工。
半步不離學生廁所也不上
這六年來,太多困難重重、當頭棒喝,但呂校長卻像個孩子般笑着說:「唔慘,日日調整心態,Yeah!再來過!」當年下大雨,課室外空地水浸,孩子想去廁所,她便把他們逐個抱過去。馬桶灌滿水,她親自清理。輪到她去廁所時更是大件事,校廁沒有門,她只能用校外公廁,可是對孩子放不下心,看着高班大姐姐皺着眉頭一臉驚恐說:「你要快啲返嚟啊!」自此之後,連廁所也不去了,一忍三小時,做校長還要硬淨如此。最近這三年,有保母車願意收幼稚園成本價,幫忙接送學生,在此之前,呂校長也兼任保母司機。遇上小學運動會,沒有保母車的兩星期,十一個學生由呂校長管接送,午飯時間來回載三次,又到下午班上課,哪有時間吃飯,但她笑容滿面說:「OK,Yes!做得到!」
開墾荒涼校園 結出纍纍果實
呂校長說,由二○○九年決定應徵「$4500校長」一職,踏進這個校門,已經知道前路荊棘重重。幼稚園當年的荒涼景况,比電影裏的更不堪。那道破爛沉重的鉛水鐵門,上門較已毁,不能大力推,只能開出一個身位,小心翼翼攝進去,後來她的博物館設計師丈夫,用「威也」將鐵門索住,之後才找到好心師傅免費換門。當年的鐵絲網全生鏽,掛滿地產商banner,代課老師還說這樣好啊,記者拍不到小孩,但呂校長不想校園荒廢了似的,於是將banner剪下來一大疊,又可儲起給學生做勞作。課室的窗鏽迹斑斑打不開,冷氣機一開,大噴灰塵,比古天樂吃的灰還要多很多。呂校長本想拿人工出來,再補貼五百元換窗換冷氣,想不到工程太小,又吃了閉門羮。
最初跟五個小孩見面,孩子擠在左邊課室小小的空間,右邊的課室堆滿雜物。她放假時,和家人、兩個義工着手清理,一看,慘了,房間暗黑,疊起四張小睡牀、鐵架、木書櫃、一大堆膠杯、一袋廁紙筒。呂校長說:「做幼稚園這一行叫垃圾婆,因為什麼資源都儲,做勞作時就可以用。」廁紙筒壓扁了,佈滿曱甴屎、老鼠屎,十分驚嚇。外面的花圃,落葉掃出四十籮,中間還有腐葉又濕又臭,後來有人教她在泥上鋪上黑色膠紙,再給她石春壓着防雜草。現在檸檬樹、楊桃樹茂密生長,結出纍纍果實,她抱起孩子剪果實,前一天大家才一起分享楊桃,說的是愛與生命的教育。荒廢小田變成小孩的園圃,種着胖胖的生菜,磚壆是她和丈夫及一個消防員摸索建造出來的,但紅磚浸水時間太短,風乾之後一推便倒,又得重新再來。也要細心留意小孩之間的對話,當年校裏還有一座鐵造的高大滑梯,孩子做完功課去玩,其中一個很關心地跟另一個說:「你唔好玩啊,因為好曬會燙屁股㗎!」呂校聽了心酸,一摸滑梯,真的很燙。她隨即跟孩子說:「對唔住啊,校長唔夠細心,多謝你告訴我。」
書商稱贈書反口落第一滴淚
呂校長的眼淚,其實沒有我們觀眾流得多,很多時她抿抿嘴,咬緊牙關便熬過去,但當年她第一次落下的,是難受的淚。學生人數少,校徽、校服、書包難以訂製,被廠家cut線拒絕無數次也就算了,曾有書商答應送她教材,卻反口覆舌,還加以奚落:「怎會真的送給你?你自己想想,再講連這些也沒有!」她只想孩子有書讀,教育講的是愛與誠、守諾言,但書商出版的到底是哪種幼兒教育?當然,也有欣喜的淚。有一年,錦田一間小學邀請她的學生去表演,但苦在孩子沒有表演服,有教師偷偷借出,在孩子上台的一刻,呂校長躲在台下淚眼連連。「看着自己那班九個小朋友,我覺得他們沒有分別,只要給他們機會,一樣做得那麼好。」她眼淚又禁不住落下來。所以有孩子在畢業時,嗚咽着說:「校長,我唔想畢業。」那是真的。
重視第一身體驗五種感觀學習
一個國際學校老師、一間鄉村幼稚園、一片大自然,有着神奇的化學作用。呂校長的教學,強調孩子的第一身體驗。現在逢星期二有人捐來水果,每次產地不同,老師用地球儀指出相應地方,「希望他們有理想和眼界,知道這個世界有秘魯,秘魯的提子好大粒,南非的蘋果好細隻但係好甜」,茶點後學生還自行洗碟子。孩子學包餃子、煮咖喱、執木棉花煲去濕茶。當年她帶五個小孩上茶樓,原來叉燒包是這個樣子,叫點心要認字,做到五種感觀學習,孩子的親身經驗和學習興趣就由此而來。「身教也是一種策略,如果孩子溫文有禮,可想而知他們的父母也如是。」所以校長總是笑容滿面,待人有禮。
混齡教育小小孩模仿大小孩
課堂有部分時間採用混齡教育,K1至K3小孩共處學同一個題目,由淺入深。如說警察,問K1小孩,迷路了要找誰?小孩答警察。問K2小孩,如何知道誰是警察?小孩答有制服,K1也答對啊有對講機。問K3,如遇海上交通意外怎辦?小孩答有水警。大小孩成為小小孩的模仿對象,孩子的語言能力大大提高。在教授寫字或計數時,再因應班級分組。這種方法,德國已做了幾百年。
呂校長認為,學習,要建基於小朋友的能力和興趣。但現在香港的問題是「家長太機會主義」,幼稚園生學打高爾夫球,為了將來陪世伯傾生意;學豎琴,因為台上只有你一人獨領風騷;女兒喜歡跳芭蕾舞,卻逼她跳國標舞,只因少人學。「現在講求的是終身學習」,功利主義不可行。
現在的元岡幼稚園,上下午班總共六十四人,不同國籍學生約二十人,大部分為南亞裔,也有來自英法的學生,保持着這樣的比例,讓學生能學好廣東話和英語。但她說,不接收跨境學生,因兩三小時的車程,令小孩疲累得不能學習。她到邊境看過,三個人看顧四十多個小孩,太容易走失,或被拐走。
現在夢想——希望別人快樂
呂校長說,小時候的她,也是家境貧困,像電影裏的嘉嘉,「我沒有理想」,中學會考英文科還不及格。但一九八○年代,她中五畢業入職幼稚園教師,學歷已是優秀,而且她好學不倦,二十三歲已打理一間學校,後來更當上名牌國際幼稚園校長。她現在的夢想是:「希望別人快樂。」令學生朝正方向走、健康成長。「我有一個使命,既然大家覺得我做得到,可以出來鼓勵人,我也不怕什麼知名度,只是希望可以鼓舞多一些人,多做一些好事。」那五個小孩,各自升上了不錯的小學,有一次,小雪爸爸晚上十一時打給呂校長,原來小雪得了學生之星獎呢。
文/ 李寶瑜
圖/ 胡景禧、受訪者提供
編輯/何錦源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