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央企兵裝集團旗下子公司天威集團公告稱,由於巨額虧損,其發行的應於2015年4月21日兌付利息的「11天威MTN2」,未能按期兌付本年度人民幣8550萬元利息。
財報顯示,天威集團2014年虧101億元;截至2014年底,淨負債80億元,已資不抵債。就在天威宣布違約後,兵裝集團並未伸出援手,其債券承銷商建設銀行亦未第一時間表態。市場普遍認為,公司獲得外部融資的可能性極小。
政府出手救天威 令人失望
坦白說,這不是件小事:這是銀行間債市首次發生違約,而且是首家國企背景公司違約,意味着國家信用背書的企業發債券也不再保證百分百保本付息。第一塊多米諾骨牌的倒下,預示着未來或出現連串違約,剛性兌付的光環,或者說魔咒即將徹底打破。
沒幾天,突然峰迴路轉。財新網引述知情人士透露,經中國人民銀行協調,天威集團將獲建行的貸款援助,但規模和期限未定。
預計建行的貸款額至多緩解付息壓力,鑑於財務狀况嚴重惡化,為減輕付息壓力,天威債提前到期可能性極大,惟屆時15億元本金從何而來,尚存疑問。
兵裝集團和建行都保持緘默之時,我還天真地以為這會是樁「普(天同慶)大(快人心)喜(聞樂見)奔(走相告)」的事情。不久前存款保險制度的出台,說明政府不再為銀行背書,若此次任由天威違約,等於昭告天下,政府不再為國企背書。
任何公司,無論什麼性質、什麼行業,都必須自負盈虧,這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點。取消政府背書,既能讓企業理直氣壯地拒絕行政命令,也能迫使管理層更高效地運作。
市場機制扭曲 民衆終受害
放到金融市場角度看,扭曲的資產定價機制,是整個內地金融市場病灶所在。這種扭曲不僅體現為長期以來央行制定全國統一的無風險利率,即保證還本付息的銀行存款利率,也體現在政府對很多金融資產提供背書,國企債券、地方債等等都處於默認的、事實上的剛性兌付狀態。這也導致了投資者,無論是選擇銀行儲蓄、地方債券、國企債券,還是高風險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信託產品,根本不考慮風險。所以說,只有打破剛性兌付這個魔咒,才能把無風險利率的確定權交還給供需雙方,引導市場進入自由狀態。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跳腳罵我冷酷,因為他們將政府背書視為理所當然的保障,認為沒有政府的支持就會導致民衆的損失。殊不知,政府救助低效率公司的背後,不僅會耗費原本應花費在民衆福祉上的財富,還會縱容政府對企業指手畫腳;而那些企業的管理者更是樂得躺在制度的溫牀中,安心逍遙地當懶蟲、當蛀蟲。
作者簡介﹕內地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