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炒股難增內需 改革才是王道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8日 06:35
2015年04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內地零售銷售增長急速放緩,最近的按年增幅跌到只有10%,和2011年高峰時期的15%至20%相比,呈現一個「一浪低於一浪」的趨勢;這個數字,反映了所謂的「出口轉內需」的難度,試想想,要大幅提升市民消費佔GDP增長的份額,零售銷售增長必須比GDP增長大幅拋離,但現實的情况卻是相反。同樣地,內地零售銷售的按月增長,也跌穿了0.8%的水平,是過去很多年的一個較低水平。


不過,有點曙光的是,消費者的信心指數,卻有所上升,可能因為跟最近的股市暢旺有關,過去兩年由90點飈升到接近110點。當然,有人質疑,政府會不會因為經濟搞不好而放水炒高股市,好似美國的量化寬鬆政策,當股市暢旺,在財富效應的帶動下,大家有了錢自然會增加消費。


提高工資 自然增加消費

筆者認為情况並非如此簡單,也不能說內需和股市毫無關係。股市健康發展,本來是好事,因為可以增加企業的融資,提高生產力。但問題是,股值被炒得太高,市場太小(成交額雖然大,但總市值佔GDP的比例仍然相對偏低),因此極需股市改革。


其實提高內需王道方法是提高整體經濟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當工資提高後,居民的收入自然獲得提升,老百姓賺了錢能夠保障生活後,自然會增加消費。


另外,就是金融改革。過往的計劃經濟國家利率管制,用低息將老百姓的錢存入銀行,然後用低息將這些錢貸款給企業,從而促進工業的發展。利率市場化後,存款利息有望上升,也可以促進內需;同時間,銀行的信貸由過分偏工業,轉移發展消費信貸,也是重要一環。


國企成功改革 減稅亦可增稅收

最後的一個因素是稅。內地無論個人稅還是企業稅都較重,但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背景,不可能降低到跟香港、新加坡一個水平。政府開支不低,大幅減稅率不容易,唯有透過改革經濟,尤其是國企改革,釋放競爭力,做大個餅,才可以同時做到減稅率而增稅收。


[黃元山 經管人語]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