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際媽媽﹕德國媽咪 不望仔女贏在起跑線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8日 06:35
2015年04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有說﹕「做媽媽難,做香港媽媽更難!」相信不少香港媽媽都會非常認同這句話。BB未識行已要計劃好報什麼playgroup,甚至有補習社語帶「恐嚇」說,「競爭會找上你!」呼籲家長替子女報讀幼稚園面試班。學業壓力令不少父母大呼吃不消。德國母親Dorothea的一句「身為一個德國母親,我覺得很幸運!」應該會惹來一眾香港媽媽艷羨的目光。誠然德國的政策遠比香港完善,但能令Dorothea說出此「豪情壯語」又豈止是政府政策使然!德國母親的快樂秘方是「停一停、諗一諗」﹕讓孩子上學,是希望塑造孩子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調整心態,自然天天都是Happy Mother's Day!


父母共享一年育兒假

Dorothea育有一子一女,兒子Hugo今年5歲,女兒Eva 1歲半。她表示,身為德國母親是一件很幸運的事,因為德國很多政策對為人父母者有很大幫助。例如當地設有長達一年的育兒假,由父母雙方共享,其間父母可享有相當於生BB前一年大約65%至67%的收入。Dorothea很認同這做法,因為父母雙方都可享有育兒假,有助鼓勵雙方共同肩負育兒責任。


另外,德國政府為減輕家長負擔,每名孩子至18歲都可每月享有補助金。首兩名孩子每月可獲180歐元(約1500港元),第三及第四名孩子可獲更高的補助金。教育開支方面,當地公立小學至公立大學均不收取學費,部分公立大學亦只收取很低廉的象徵式學費。她說﹕「德國政府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有權接受良好的教育,不論家庭貧富。」


貧富皆可接受良好教育

BBC報道,德國人歷來共取得103個諾貝爾獎,屬全球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及英國。而根據經濟發展及合作組織(OECD)舉辦的全球性評估PISA,德國學生表現一直平穩。以2012年為例,德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及閱讀能力中排行全球第十七。以上種種數字都可反映德國的教育質素。但有趣的是,Dorothea說德國幼稚園學生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玩」,幼稚園不會教小朋友寫字。


幼園主要玩 不教寫字

有說德國法例規定幼稚園不可教孩子寫字,Dorothea表示自己並未聽過類似法例,但的確德國幼稚園不會教孩子寫字﹕「因為沒有市場!沒有德國父母會為孩子選擇教學生寫字的幼稚園,幼稚園自然不會教。」這說起來會讓本地父母驚訝,但Dorothea明言﹕「德國人對自己的教育制度充滿信心!」不少香港父母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但她說﹕「德國父母普遍認為孩子最需要的是做回孩子。」全球化下,德國的學生也需面臨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被問及會否擔心兩名孩子不夠競爭力,Dorothea對此顯然不以為然﹕「這種擔憂只會平白加重了孩子的負擔,教育應該是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習。」


學習自理生活

跟Dorothea做訪問,讓記者不禁反思為什麼我們要讓孩子上幼稚園?上幼稚園是為了考名牌小學,還是學習其他對整個人生「更重要」的事?德國跟香港一樣,學前教育並非強制進行,家長可自由選擇是否讓孩子上幼稚園。當地父母對幼稚園教育的期望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學習生活。「我們希望孩子在幼稚園可以學習如何生活,包括如何照顧自己,例如穿衣、進食、弄髒了衣服該怎麼辦;還有怎樣與人相處,學習透過說話、身體、藝術去表達自己,例如塗鴉、跳舞,學習認識身處的環境……而這些都應該透過玩耍去學習。」說得遠一點,學習立身,是為了處世﹕「最後他們會了解自己作為社會一分子應該擔演的角色。」


考入大學非唯一目標

不少香港媽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是希望有助孩子他日可以成功考入大學,出人頭地。但在德國,讓孩子「入大學」卻不是每個父母的心願。德國的中學大約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文法中學,重點栽培學生考入大學;另一種是包括職業教育的中學。現時約有三分之二的德國青年在中學階段接受職業教育,可見德國父母並不以子女考入大學為唯一目標。


Dorothea直言,德國人普遍不會把事業有成當作人生目標,因為追尋個人快樂是更重要的事。記者亦曾接觸過一名德國中學生,他的志願是當一名麵包師,說時一臉自豪。他的家人亦非常鼓勵他,他在中學時已接受相關培訓,準備向麵包師之夢出發。


《經濟學人》前年的一篇報道指出,近年歐洲經濟衰退,但德國卻屬全歐洲青年失業率最低的國家。當西班牙及意大利的青年失業率分別高達56%及38%時,德國只有8%。學者認為此乃德國的職業教育辦得有聲有色,現時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6個歐洲國家已跟德國簽署協議,研究引入德國的職業教育制度。


這些數字,會否讓我們重新思考,不入大學是否一定沒有前途?

文﹕鍾家寶、梁淑英

圖﹕陳淑安、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