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不同論者都指出當今年輕夫婦生育下一代面對沉重經濟教養壓力,致令他們寧可養貓狗也不敢生孩子,造就日後人口結構難題。要營造環境鼓勵生育,不一定大花公帑;優化善用一些現有服務也是誘因。
勞福局今年做了功課:增加3歲以下幼童全日託兒名額、逐步增幼兒中心及幼稚園放學後服務資助位。
張建宗更提出向祖父母提供課程以發揮其「湊孫」功能。過往一些培訓機構開辦保母 / 陪月員課程,不時有準爺爺嫲嫲自費報讀。政府若能資助學費,當可令更多長者亦提升技能加入行列。
張亦鼓勵年輕長者及綜援婦女為「社區保母計劃」做義工,執勤時收取每小時20多元津貼。但過往營辦機構用此津貼多找不到足夠人力,不時無法承接服務要求;個別機構自添補貼令報酬稍高於最低工資,人力供應才沒那麼緊張,故津貼須適量提高。
衛生署的母嬰健康院現仍只以「產後婦女及伴侶」、「初生至3歲兒童父母」為服務對象,日後實需將「研習班 / 互助小組」等教育擴至祖父母。
受制於既有思維,教育局仍無意回應人口政策。雖相信15年免費教育可減輕年輕父母負擔,但教局主導下的免費幼教委員會仍認為照顧幼兒讓父母就業非「直接與學習有關開支」,堅持不花錢處理教育以外社會需要。
現在司長及大眾要判斷:是否值得讓政策多走一步去取得教育以外的社會效果。當年小學半日轉全日曾有類近政策爭議,最後為了學生全面學習照顧、一併解決青少年問題,便咬緊牙關行全日制;沒理由特區政府的決心魄力比不上當年港英。
以前教學模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記、抄,說幼稚園每天只需3.5小時還說得通。但10年教改,教學轉以學生為中心,老師要用更多時間引起興趣、帶導主動探索、讓學生透過討論協作自找知識答案。很多幼教老師都認為半天時間不夠用——引起了興趣、討論剛濃便到了放學時間。
教育人口政策可各自為政?
為使有足夠學習時間,愈來愈多家長讓子女念全日班,2013至14年辦全日班的幼稚園已超一半,用學券讀全日的學生約43,400人,當中超過21,000人更讀長全日制。政府實應從教學需要重新檢視「半日已足」這份堅持。
出生率下跌,2014至15年幼園學額只用了七成,很多市區幼稚園課室下午空置。過了2015至16年當雙非兒都入學,現時學位不足的元朗北區幼稚園就讀人數亦重新下降。現在探討規劃,從市區開始讓部分有興趣的幼園嘗試,對全日制教學給予資助,便是對人口政策的積極回應。教育局無必要將所有幼稚園變全日,很多家長喜歡自己多些時間親教子女;只對選全日的家長提供較大比例資助已是德政。
一批雙職父母沒有家傭或長者支援,需要長全日制才可安心工作。教育局現時只對甚低收入的雙職父母提供學費減免,資助長全日學費超出學券部分:雙親加一孩的3人家庭月入超過22,040元便不獲減免。這入息上限實在訂得太低。同樣一個3人家庭,若夫婦都外出工作再購服務照顧該兒童;跟只其中一人工作,另一人理家,在開支運用上有頗大差異;前者表面風光,但要承擔很多使費,若這些使費都被視作無謂奢華,身為雙職家庭實有苦自知。
制訂政策時我們可以心無旁騖埋首教育制度如何令兒童學習;亦可兼顧教育與家庭結構的互動。當要決定全日制幼稚園的學費承擔,政府應先釐清期望政策的社會效果——若鼓勵夫婦倆將子女合適交託然後到社會工作,便應將相關照顧成本一力承擔,作為對倆口子貢獻社會的認許;但如果我們還認為男主內女主外(或互調)才是正道、夫婦雙職根本是自招麻煩不值得鼓勵,那便維持現狀:父母只因為窮才無奈雙職,但如此仍收入低微,才由政府因扶貧資助他們照顧子女。
我們的教育和人口政策真的可以各自為政嗎?
作者是非政府機構退休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