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魯平走了留下哀思 對港工作經驗可貴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07日 06:35
2015年05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港澳辦前主任魯平病逝,他長期參與港澳工作,畢生成就之一是參與並見證了香港順利回歸。在工作中,魯平與本港各方面人士建立了千絲萬縷關係,對他的仙遊,本港各界抒發追思緬懷之情,語多肯定,就連對內地一貫抱持批判挑剔取態的反對派人物,也稱道魯平樂意溝通。魯平走了,不過他主持港澳工作表現出來的專業技術官僚特質,值得借鑑。


魯平熟知政策精義

有助保存香港獨特性

文化大革命之前,魯平已經跟隨當時的廖承志處理香港事務。上世紀70年代末北京籌組港澳辦,魯平是成員之一,可見他很早就參與香港工作,冠以「香港工作元老」之名,當之無愧。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之前,魯平有份參與起草香港回歸政策的原則性文件,就是所謂的對港政策12條;香港問題基本上按12條政策的框架處理和解決。


此後,魯平在中英談判、《基本法》起草,以至過渡時期的大風大浪,他都全程參與或主持工作。特別是末代港督彭定康來港攪局,抹去中英已經達成的共識,拆毀直通車,北京要另起爐灶籌組預委會、籌委會和臨立會等,確保香港順利回歸、平穩過渡;此時身為港澳辦主任的魯平責任重大,工作艱巨得即使病魔侵襲患胃癌,也未有充裕時間治理。


魯平為了香港回歸,可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對於他的逝世,不少人都緬懷與他交往的點滴和片段,其中較多人提到的是魯平樂意溝通。「一國兩制」本來就是矛盾的組合,如何把這個概念形成具體可行的法律條文,特別是起草《基本法》面對重大挑戰,當時內地與香港有很大差異,魯平折衝樽俎的功夫,就在調和矛盾之間顯露出來。曾任基本法草委的民主派人士稱,魯平有強硬一面,亦願意與港方草委合作,並憶述魯平曾鼓勵他為香港爭取好的前途,不要因其他草委反對其意見便氣餒,云云。嚴格而言,魯平和民主派人士就起草基本法應屬政治對手,魯平鼓勵對手爭取,或許與當時北京對港政策寬鬆有關,不過也可能與魯平了解對港政策精髓,知道如何保持香港的獨特性亦有很大關係。


北京處理香港的特殊方針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保持香港的獨特性。約30年前策劃實踐「一國兩制」,有關工作屬於原創開拓,並無經驗參考,參與和主持工作的人雖然執行中央政策,可是若非吃透政策精神,知其精義所在,則執行起來難保不會荒腔走板。特別是「寧左勿右」的潛規則會否影響基本法起草,當時存在很多懸念。看來,魯平完全知道這個關鍵點,盡力確保香港的獨特性得以延續。


魯平深切領會「一國兩制」精髓,在參與制訂對港政策框架,不愧是對港政策的專家。他是這方面的專業技術官僚,唯有這樣的背景,他才可以在制訂基本法時發揮最大影響力,也才可以在彭定康拆毁直通車之時,另起爐灶使香港在最大程度上順利平穩過渡。魯平在香港工作的角色和作用,使人看到「香港工作元老」之可貴。


魯平對港工作的資歷可說絕無僅有。現在港澳辦諸位領導,都是後來加入,當然他們的資歷是累積得來,若經過有計劃培養,他們完全可能成為「專業級」專注香港事務的官員。同樣地,現在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於1986年到港澳辦工作,他肯定熟悉對港政策,但有其他領導崗位人員,來港前與香港淵源不算特別深厚,他們赴港工作一段時日之後可能又會調職回內地。


在內地官場,官員調職各個省市,由於同質性較高,他們在適應方面問題不大。可是香港情况不一樣,一是制度與生活方式與內地差異極大,對不少官員而言,來香港宛如到了外國,需要花時間去適應;另外是「一國兩制」塑造香港的獨特性和獨特地位,不容易領會參透,那需要時間認識和浸淫,才可讀懂香港這本書。


制度上培養技術官僚

有利傳承開拓香港事務

回歸之前,中聯辦的前身新華社香港分社,外派幹部與香港社會的疏離和格格不入,早有人提出並認為無助推展在港工作。就以統戰而言,那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並非出席活動、邀約吃飯那麼簡單;要在香港交朋友、交知心朋友,需要走入生活,爭取認同,若外派幹部抱持「鐵一般的衙門、流水的官」的心態,則在香港社會只會是局外人。因此,香港需要熟悉對港政策、嫻熟對港工作的專業技術官僚,以便利於工作的傳承和開拓,少走彎路。


魯平在香港工作的成就獲普遍肯定,其個人努力與洗雪國恥的心志,固然是推動他殫精竭慮工作的原因。不過,魯平對港政策的專業技術官僚背景和能力,與他工作上取得成績也有很大關係。魯平走了,他留下的啟示,是如何在制度上培養專注香港事務的官員,讓他們分別在港澳辦和中聯辦更專業的主持或推動香港工作。這個議題,值得有關方面研議。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