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公布政改方案後,3家電視台委託獨立機構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支持立法會通過方案的市民只有大約五成,當中約三成半認同方案內容,餘下一成半不認同方案,但覺得有改變較佳而無奈支持;反對立法會通過方案的最少有三成半,另外的一成多屬於未決定或沒意見。在這樣的民意分佈下,泛民主派議員可以毫無顧慮地否決方案。為什麼會出現這個沒有主流共識的局面?因為在制訂方案內容時,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都沒有傾盡全力。
在提名程序上,特區政府官員去年與學聯代表會談時曾經提及,可以委託獨立機構就所有參選人進行民意調查,作為提委會提名候選人的參考。這個以港人民意來約束提委酌情權的重要建議,在最終公布的政改方案中消失了。港府官員也曾提及,可以增加提委會委員行使提名權的透明度和問責性,但最終公布的方案卻是提委暗箱投票,即使出現集團式「造馬」也無從揭發。
在選舉程序上,身兼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的法律學者陳弘毅建議「白票守尾門」,即候選人須獲得過半數選票才算當選,這意味若提委會濫用提名權篩走受市民歡迎的參選人,不滿的選民可以集體投白票抗議,令小圈子欽點的候選人無法當選,重新進行提名和選舉。特區政府連這樣溫和的建議也不肯採納。
在日後優化方面,泛民主派議員開價,要求港府和中央承諾2020年取消立法會功能組別,特區和中央政府本來可以還價,承諾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後,馬上啟動立法會選舉制度改革的憲制程序,以及擴大特首選舉提名委員會的選民基礎,但特區和中央政府沒有作任何實質的承諾,來消除市民對「袋住先」可能變成「袋一世」的憂慮。
在政治劃線方面,喬曉陽前年向港人推銷政改時,尚且對余若薇留有餘地,只是以十一國慶時她選擇在會場外抗議或到場內參加慶典為例,暗示她若堅持留在場外抗議,北京便很難接受她是愛國愛港的治港人選之一。到了公布政改方案的關鍵時刻,北京官員對於何謂愛國愛港、哪類人參選特首會觸發國家安全考慮,一概不予闡釋。這樣的情况下,就算有一些泛民提委願意與中央溝通協商,希望提名一個既為泛民選民廣泛支持又能夠被北京接受的參選人,也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放棄希望。
主事官員需承擔很大的政治責任
在政治意圖方面,許多市民對提委會篩選機制提出了合理質疑,根據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產生的政改方案,只要有過半數(即601個或以上)的提名委員組成聯盟,集體把票投給一名欽點的真命天子加兩名內定陪跑的參選人,其餘參選人就絕對無法出閘成為候選人,所謂普選就會淪為騙人的鬧劇,非但泛民主派的參選人無法出閘,就連具威脅性的建制參選人也會被篩走或勸退,這是否中央政府想要見到的「普選」?如果不是,為什麼不公開說清楚,然後透過上述各種限制造馬式篩選的提名程序和選舉程序,讓香港市民看到,中央心目中的普選,雖然包含排除一些中央無法接受的人選,但仍然是港人所理解的普選,即非預知結果的、無不合理限制的、具真正競爭的、包括不同政治陣營的、讓選民有真正選擇的一人一票選舉?
也許特區政府和中央官員故意留有一手,把堵塞政改方案漏洞的安排抽起,作為與泛民議員政治談判時的籌碼,倘若有足夠泛民議員「轉軚」支持,才作出最低限度的讓步。如果是這樣的話,特區和中央官員應該看到,這些機關算盡的政治權術產生了一個非常不濟、無法取信於民的政改方案,客觀上大大增加了政改通過的難度。如果政改最終失敗,主其事的官員需要承擔很大的政治責任,因為他們作了錯誤的政治判斷,沒有傾盡全力。
在提名程序上,特區政府官員去年與學聯代表會談時曾經提及,可以委託獨立機構就所有參選人進行民意調查,作為提委會提名候選人的參考。這個以港人民意來約束提委酌情權的重要建議,在最終公布的政改方案中消失了。港府官員也曾提及,可以增加提委會委員行使提名權的透明度和問責性,但最終公布的方案卻是提委暗箱投票,即使出現集團式「造馬」也無從揭發。
在選舉程序上,身兼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的法律學者陳弘毅建議「白票守尾門」,即候選人須獲得過半數選票才算當選,這意味若提委會濫用提名權篩走受市民歡迎的參選人,不滿的選民可以集體投白票抗議,令小圈子欽點的候選人無法當選,重新進行提名和選舉。特區政府連這樣溫和的建議也不肯採納。
在日後優化方面,泛民主派議員開價,要求港府和中央承諾2020年取消立法會功能組別,特區和中央政府本來可以還價,承諾2017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後,馬上啟動立法會選舉制度改革的憲制程序,以及擴大特首選舉提名委員會的選民基礎,但特區和中央政府沒有作任何實質的承諾,來消除市民對「袋住先」可能變成「袋一世」的憂慮。
在政治劃線方面,喬曉陽前年向港人推銷政改時,尚且對余若薇留有餘地,只是以十一國慶時她選擇在會場外抗議或到場內參加慶典為例,暗示她若堅持留在場外抗議,北京便很難接受她是愛國愛港的治港人選之一。到了公布政改方案的關鍵時刻,北京官員對於何謂愛國愛港、哪類人參選特首會觸發國家安全考慮,一概不予闡釋。這樣的情况下,就算有一些泛民提委願意與中央溝通協商,希望提名一個既為泛民選民廣泛支持又能夠被北京接受的參選人,也不得其門而入,只好放棄希望。
主事官員需承擔很大的政治責任
在政治意圖方面,許多市民對提委會篩選機制提出了合理質疑,根據人大常委會8.31決定產生的政改方案,只要有過半數(即601個或以上)的提名委員組成聯盟,集體把票投給一名欽點的真命天子加兩名內定陪跑的參選人,其餘參選人就絕對無法出閘成為候選人,所謂普選就會淪為騙人的鬧劇,非但泛民主派的參選人無法出閘,就連具威脅性的建制參選人也會被篩走或勸退,這是否中央政府想要見到的「普選」?如果不是,為什麼不公開說清楚,然後透過上述各種限制造馬式篩選的提名程序和選舉程序,讓香港市民看到,中央心目中的普選,雖然包含排除一些中央無法接受的人選,但仍然是港人所理解的普選,即非預知結果的、無不合理限制的、具真正競爭的、包括不同政治陣營的、讓選民有真正選擇的一人一票選舉?
也許特區政府和中央官員故意留有一手,把堵塞政改方案漏洞的安排抽起,作為與泛民議員政治談判時的籌碼,倘若有足夠泛民議員「轉軚」支持,才作出最低限度的讓步。如果是這樣的話,特區和中央官員應該看到,這些機關算盡的政治權術產生了一個非常不濟、無法取信於民的政改方案,客觀上大大增加了政改通過的難度。如果政改最終失敗,主其事的官員需要承擔很大的政治責任,因為他們作了錯誤的政治判斷,沒有傾盡全力。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