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自由民主社會對領導人是嚴苛的。透過以下領導人最新的民望支持度可見一斑:
•美國總統奧巴馬45 分;
•英國首相卡梅倫41分;
•澳洲總理阿博特31分;
•香港特首梁振英44分。
如果以50分為及格,他們全部「肥佬」。而成績優異的領導人,則有:
•國家主席習近平87分;
•俄羅斯總統普京81分。
這些數字有何啓示? 首先,讓我們從世界視野轉而聚焦香港。根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鍾庭耀博士的歷史數據,末代港督彭定康空降來港之初的民望支持度,只得53分,幾乎是他任內最低的民望,但其後數年,他民望持續攀升,最終以60分離任,是為先低後高的格局。回歸之後的3位特首,卻剛好相反。都是先高後低的格局。他們3人當選之初的民望支持度,分別是董建華65分、曾蔭權72分、梁振英53分,都是他們任內幾乎最高的支持度。但過了當選初期的高民望之後,他們3位所得的支持度,都不斷尋底,董建華離任時民望48分,曾蔭權44分,和現時梁振英差不多。
制度使自由民主社會對領導人嚴苛
空降香港的英籍港督,不帶絲毫民主成分,民望卻高過有選舉成分的特首,領導人民望和民主制度,是否背道而馳呢?
香港除了還未實行普選之外,在多個自由民主領域,均不亞於西方民主國家,包括對政府施政的大肆撻伐、對政府權威的公然藐視、對領導人的毫不留情,及對其誠信的不斷質疑等。回歸前,香港市民對港督談不上有什麼期望,但回歸後,一句「香港人當家作主」,令港人對特首的期望,遠遠超出他們對港督的期望。3位特首,在享受完高民望的蜜月期之後,隨即在嚴苛的民主制度下,開始民望滑坡,直至離任。
自由民主社會對領導人的嚴苛,是無可避免的制度使然。民主政治的終極意義,是權力來自人民。人民以手上的選票,選出領導人,讓領導人行使人民所賦予的權利。人民是主人,領導是人民的頭號公僕。但政治現實是領導人一旦獲選,即晉身權貴,不但享盡榮華富貴,更手握大權。古今中外,金錢和權力最能腐敗人性,金錢誘人謀私、權力誘人濫權。頭號公僕雖然是人民選出來的,但一旦變身權貴,人民就不放心,尤其是人民除了於選舉時行使投票權之外,難以嘗到「政府權力來自人民 」的滋味。這造成當權者和人民之間永恆的、由制度所產生的先天性矛盾。
這矛盾主導了西方民主領導人的政治宿命。在香港,這情况變本加厲,因為香港市民回歸後,才初嘗民權的前菜;佔中一役,是小菜一碟之後的民權盛宴。人民嘗到了除了制度賦予的合法權益之外,他們還可以採取制度以外的激烈行動,令當權者舉步維艱。
中日抗戰期間,美國新聞記者採訪革命聖地延安,其後向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感慨地稱頌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廉潔上進。宋美齡聽後說了一句話:「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嘗到真正權力的滋味。」這和西方諺語「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是同一樣的深切體會。宋美齡充滿智慧的觀察,不單適用於延安時期的共產黨, 對今天的香港市民同樣適用。不是說香港市民會因為初嘗當家作主權力而集體腐化,而是他們會集體行使初嘗的民權,傾力對抗他們眼中當權者無可避免的腐敗傾向。他們深信無論如何清廉上進人,一旦成為當權者,便會腐敗、會缺乏誠信、不公不義、罔顧民情、 用人唯親、假公濟私。
於是人民會懷疑領導人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挑戰領導人每一個決定的合理性,要求領導人施政透明、事事解釋、天天問責。他們要領導人順從民意;但同時又要領導人有原則、有立場、有視野去帶領群眾, 因為有這些素質的領導,才能夠為市民謀取最大福祉。多元社會對不同的爭議提出不同意見,但社會人士卻要求領導人能夠兼容這些互相矛盾的意見。於是領導人每天步步為營,唯恐行差踏錯;一切急市民所急,每天都希望贏取市民的認受。施政變成了競選,管治的職責變成競選工程的無限伸延,直至以低民望離任。
在習近平和普京眼中,這樣的民主政治是高消耗、低成效的。這樣的制度無可能帶來國家過去30年的飛躍進步。但在民主派人士眼中,異見人士的不同聲音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對領導人的不斷質疑,才能確保最終的政策能夠獲公眾的認受;反對黨透過選舉以達至權力的和平交替,才能增強制度的穩定性。對異見人士的包容、對新聞及言論自由的包容,亦令到民主制度的道德力量,遠勝於其他的政治體制。
於是,讓領導人天天如坐針氈的制度原因,卻正正是令制度本身安穩健妥的基石。
隨着香港社會的民主成分愈來愈高,特首民望難免愈走愈低。如何紓緩公眾和領導人之間的制度性矛盾,是民主制度發展道路的一項重要考慮,亦是民選領導人執政能力的第一考驗。前特首曾蔭權於民望低迷時拋下的名言:「民望對我是浮雲」所帶出的,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飄逸,而是對民望挑戰舉起的白旗。
作者是新聞傳播及教育工作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美國總統奧巴馬45 分;
•英國首相卡梅倫41分;
•澳洲總理阿博特31分;
•香港特首梁振英44分。
如果以50分為及格,他們全部「肥佬」。而成績優異的領導人,則有:
•國家主席習近平87分;
•俄羅斯總統普京81分。
這些數字有何啓示? 首先,讓我們從世界視野轉而聚焦香港。根據香港大學民意調查中心鍾庭耀博士的歷史數據,末代港督彭定康空降來港之初的民望支持度,只得53分,幾乎是他任內最低的民望,但其後數年,他民望持續攀升,最終以60分離任,是為先低後高的格局。回歸之後的3位特首,卻剛好相反。都是先高後低的格局。他們3人當選之初的民望支持度,分別是董建華65分、曾蔭權72分、梁振英53分,都是他們任內幾乎最高的支持度。但過了當選初期的高民望之後,他們3位所得的支持度,都不斷尋底,董建華離任時民望48分,曾蔭權44分,和現時梁振英差不多。
制度使自由民主社會對領導人嚴苛
空降香港的英籍港督,不帶絲毫民主成分,民望卻高過有選舉成分的特首,領導人民望和民主制度,是否背道而馳呢?
香港除了還未實行普選之外,在多個自由民主領域,均不亞於西方民主國家,包括對政府施政的大肆撻伐、對政府權威的公然藐視、對領導人的毫不留情,及對其誠信的不斷質疑等。回歸前,香港市民對港督談不上有什麼期望,但回歸後,一句「香港人當家作主」,令港人對特首的期望,遠遠超出他們對港督的期望。3位特首,在享受完高民望的蜜月期之後,隨即在嚴苛的民主制度下,開始民望滑坡,直至離任。
自由民主社會對領導人的嚴苛,是無可避免的制度使然。民主政治的終極意義,是權力來自人民。人民以手上的選票,選出領導人,讓領導人行使人民所賦予的權利。人民是主人,領導是人民的頭號公僕。但政治現實是領導人一旦獲選,即晉身權貴,不但享盡榮華富貴,更手握大權。古今中外,金錢和權力最能腐敗人性,金錢誘人謀私、權力誘人濫權。頭號公僕雖然是人民選出來的,但一旦變身權貴,人民就不放心,尤其是人民除了於選舉時行使投票權之外,難以嘗到「政府權力來自人民 」的滋味。這造成當權者和人民之間永恆的、由制度所產生的先天性矛盾。
這矛盾主導了西方民主領導人的政治宿命。在香港,這情况變本加厲,因為香港市民回歸後,才初嘗民權的前菜;佔中一役,是小菜一碟之後的民權盛宴。人民嘗到了除了制度賦予的合法權益之外,他們還可以採取制度以外的激烈行動,令當權者舉步維艱。
中日抗戰期間,美國新聞記者採訪革命聖地延安,其後向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感慨地稱頌共產黨人的無私奉獻、廉潔上進。宋美齡聽後說了一句話:「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只不過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嘗到真正權力的滋味。」這和西方諺語「權力使人腐化,絕對權力使人絕對腐化」是同一樣的深切體會。宋美齡充滿智慧的觀察,不單適用於延安時期的共產黨, 對今天的香港市民同樣適用。不是說香港市民會因為初嘗當家作主權力而集體腐化,而是他們會集體行使初嘗的民權,傾力對抗他們眼中當權者無可避免的腐敗傾向。他們深信無論如何清廉上進人,一旦成為當權者,便會腐敗、會缺乏誠信、不公不義、罔顧民情、 用人唯親、假公濟私。
於是人民會懷疑領導人每一個行為背後的動機、挑戰領導人每一個決定的合理性,要求領導人施政透明、事事解釋、天天問責。他們要領導人順從民意;但同時又要領導人有原則、有立場、有視野去帶領群眾, 因為有這些素質的領導,才能夠為市民謀取最大福祉。多元社會對不同的爭議提出不同意見,但社會人士卻要求領導人能夠兼容這些互相矛盾的意見。於是領導人每天步步為營,唯恐行差踏錯;一切急市民所急,每天都希望贏取市民的認受。施政變成了競選,管治的職責變成競選工程的無限伸延,直至以低民望離任。
在習近平和普京眼中,這樣的民主政治是高消耗、低成效的。這樣的制度無可能帶來國家過去30年的飛躍進步。但在民主派人士眼中,異見人士的不同聲音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對領導人的不斷質疑,才能確保最終的政策能夠獲公眾的認受;反對黨透過選舉以達至權力的和平交替,才能增強制度的穩定性。對異見人士的包容、對新聞及言論自由的包容,亦令到民主制度的道德力量,遠勝於其他的政治體制。
於是,讓領導人天天如坐針氈的制度原因,卻正正是令制度本身安穩健妥的基石。
隨着香港社會的民主成分愈來愈高,特首民望難免愈走愈低。如何紓緩公眾和領導人之間的制度性矛盾,是民主制度發展道路的一項重要考慮,亦是民選領導人執政能力的第一考驗。前特首曾蔭權於民望低迷時拋下的名言:「民望對我是浮雲」所帶出的,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政治飄逸,而是對民望挑戰舉起的白旗。
作者是新聞傳播及教育工作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論壇版文章以900字為限,讀者來函請以500字為限。電郵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