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擋不住的內地牛市連帶掀起港股升浪,就連表現一直被港人詬病的強積金都跟着「沾光」。過去3個月與中港有關的強積金類別漲幅都達到了雙位數,中國股票過去一個季度更是升超過兩成,搶眼的表現令不少打工仔都開始留意自己的強積金計劃。其實無論大市情况如何,大家都應該重視自己手上所持有的一切理財工具,直至退休後仍然應該延續理財的習慣,才能提升自己對生活的信心,而不至於落到老來無錢用的窘境。
眾所周知,強積金是退休計劃的其中一部分,作為長線投資,雖然對許多人而言談退休似乎為時尚早,但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作為供款人也不能因此對自己的強積金帳戶不聞不問,通常幾個月至半年應該檢視一次。在管理自己的戶口時,供款人應該主動了解清楚計劃中的基金投資方向以及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只有在了解清楚這些之後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選擇。
回顧過去一個月的強積金表現,在各類基金組別中,9隻中國股票基金一馬當先,上個月平均勁升18.05%,香港股票與大中華股票次之,分別上漲14.37%與13.28%。按季度計算,中國股票3個月回報達到23.61%,香港與大中華則均超過了17%,表現大幅領先其他類別的基金。
中港股表現可人 慎跟風追漲
面對如此漲勢,有打工仔心動想要趁機追入,將自己的計劃全數轉移至中港基金。但投資者若真決定轉移計劃,需要留意是否會產生相關費用,不同受託人的收費不同,供款人應該在轉移前向受託人資訊清楚。德盛安聯大中華及東南亞機構業務總監余天佑亦認為,強積金作為長線投資,不應該用於捕捉短期機遇,就算真的轉移,由於需要時間,到時或許也未必能夠趕上升勢。他表示,今年看好股票市場,投資者可以加碼股票,除了中港之外,一些全球類基金表現也屬穩定。余天佑不建議打工仔將資金全數轉入中港基金,指出要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再做決定。
關注風險與過往成績
不僅是投資類別,投資者還需要注意的一項內容就是風險。每一項強積金下都會有「風險標記」,提示供款人這隻基金的風險程度幾何。同零售基金相同,收益愈高往往也意味着風險愈高。例如恒生強積金自選計劃下的恒生H股指數基金,2015年迄今為止已錄得16.40%的客觀回報,但其「風險標記」卻高達20.75%,為全部536隻基金中的最高。故供款人在選擇自己的基金類別時,要結合自己的風險喜好與承受程度來決定究竟該供哪隻基金。
除了風險之外,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亦可以留意該基金的過往表現。不少人抱怨強積金表現不佳,因其管理者並不如零售基金那般有資金流失的壓力,因而通過計劃內基金的過往表現,投資者亦可以一窺其管理者過往是否為基金帶來穩定的回報。
退休後勤理財提升信心
德盛安聯發布港人對退休生活態度的調查,港人對退休計劃的取態由「積極」轉為「被動」應對的趨勢明顯。調查顯示,2014年港人理想退休所需金額為490萬港元,今年的結果卻降為450萬。去年港人預期退休錢可累積金額為310萬元,今年為297萬。理想與預期的差額亦由去年的180萬縮減至153萬,下跌16.7%。
余天佑表示,相較去年港人更積極投資,今年似乎有更多人選擇了節儉持家,但其實「開源」與「節流」同樣重要。省下來的錢,如果不進行合理的投資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現在港人平均長壽,男性為81歲,女性更有多六年的壽命。余天佑指出,若可在退休後每年仍獲得4%的投資回報,供款人的資本耗盡期可以延長多至70%。故不僅是退休前,退休後亦應持續投資,如人民幣定存等產品,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升信心。
明報記者
[尉奕陽 理財專題]
眾所周知,強積金是退休計劃的其中一部分,作為長線投資,雖然對許多人而言談退休似乎為時尚早,但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作為供款人也不能因此對自己的強積金帳戶不聞不問,通常幾個月至半年應該檢視一次。在管理自己的戶口時,供款人應該主動了解清楚計劃中的基金投資方向以及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只有在了解清楚這些之後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選擇。
回顧過去一個月的強積金表現,在各類基金組別中,9隻中國股票基金一馬當先,上個月平均勁升18.05%,香港股票與大中華股票次之,分別上漲14.37%與13.28%。按季度計算,中國股票3個月回報達到23.61%,香港與大中華則均超過了17%,表現大幅領先其他類別的基金。
中港股表現可人 慎跟風追漲
面對如此漲勢,有打工仔心動想要趁機追入,將自己的計劃全數轉移至中港基金。但投資者若真決定轉移計劃,需要留意是否會產生相關費用,不同受託人的收費不同,供款人應該在轉移前向受託人資訊清楚。德盛安聯大中華及東南亞機構業務總監余天佑亦認為,強積金作為長線投資,不應該用於捕捉短期機遇,就算真的轉移,由於需要時間,到時或許也未必能夠趕上升勢。他表示,今年看好股票市場,投資者可以加碼股票,除了中港之外,一些全球類基金表現也屬穩定。余天佑不建議打工仔將資金全數轉入中港基金,指出要根據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再做決定。
關注風險與過往成績
不僅是投資類別,投資者還需要注意的一項內容就是風險。每一項強積金下都會有「風險標記」,提示供款人這隻基金的風險程度幾何。同零售基金相同,收益愈高往往也意味着風險愈高。例如恒生強積金自選計劃下的恒生H股指數基金,2015年迄今為止已錄得16.40%的客觀回報,但其「風險標記」卻高達20.75%,為全部536隻基金中的最高。故供款人在選擇自己的基金類別時,要結合自己的風險喜好與承受程度來決定究竟該供哪隻基金。
除了風險之外,投資者在選擇基金時亦可以留意該基金的過往表現。不少人抱怨強積金表現不佳,因其管理者並不如零售基金那般有資金流失的壓力,因而通過計劃內基金的過往表現,投資者亦可以一窺其管理者過往是否為基金帶來穩定的回報。
退休後勤理財提升信心
德盛安聯發布港人對退休生活態度的調查,港人對退休計劃的取態由「積極」轉為「被動」應對的趨勢明顯。調查顯示,2014年港人理想退休所需金額為490萬港元,今年的結果卻降為450萬。去年港人預期退休錢可累積金額為310萬元,今年為297萬。理想與預期的差額亦由去年的180萬縮減至153萬,下跌16.7%。
余天佑表示,相較去年港人更積極投資,今年似乎有更多人選擇了節儉持家,但其實「開源」與「節流」同樣重要。省下來的錢,如果不進行合理的投資亦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現在港人平均長壽,男性為81歲,女性更有多六年的壽命。余天佑指出,若可在退休後每年仍獲得4%的投資回報,供款人的資本耗盡期可以延長多至70%。故不僅是退休前,退休後亦應持續投資,如人民幣定存等產品,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提升信心。
明報記者
[尉奕陽 理財專題]
回應 (0)